錢維勝 (江蘇泰州市大泗學校)
語文學科根植于生活,又超脫于生活。生活化教學,包括建樹生活化導向、營造生活化場景、充盈生活化情感、增強生活化思維四個方面,其根本目標在于讓學生熱愛語文,熱愛生活,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探索,構建高質量的語文世界。
語文學習不僅發(fā)生在學生的獨立思考中,更發(fā)生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中。許多教材選文中的語句或語段都具有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或語段質疑解疑,幫助學生準確、迅速地理解作品。
在教學八年級“藤野先生”一課時,引導學生關注“嘆息說”“便還我”“也無非”“總算放心”等關鍵詞,幫助學生感悟藤野先生和“我”的典型形象,發(fā)現(xiàn)兩個主要人物與其他教師、其他留日學生“不同一般”的個性特征。許多教材選文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均不同于常人,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跳出原有的視野與觀念,運用比較、思辨的方法,探究差異之處的奧秘,提升思想認知的品位。
在《曹劌論戰(zhàn)》一課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情景演示,比較曹劌與魯莊公及其鄉(xiāng)人在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三次對話,具體分析三次對話的出發(fā)角度和秉持意見的差異,分析把握曹劌在三次對話中表現(xiàn)出的以天下為己任、戰(zhàn)術靈活、有勇有謀等特點。
初中語文教材涵蓋親情、學習、童年、四季等不同的主題,教材內(nèi)容的生活化特征非常明顯。對于閱讀材料中那些復雜的感情,初中生表面上似乎理解了,實際上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不能深刻體會文本中的真情實感。
在講授課文《背影》時,可以安排學生回家之后觀察父母的背影,并且回憶自己與父母交流相處的點點滴滴。同時在解讀文本時,安排學生模擬演繹“攀”“縮”“傾”等明顯場景化的動詞,分析人物的個性特點,進而把握課文內(nèi)涵。加之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也給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帶來不少便利。教師在上課前要留心收集許多生活中的語文現(xiàn)象,并制作成微課視頻或PPT 課件,提供給學生觀看與研討,在此基礎上,有效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使現(xiàn)實生活和想象生活“看得見、摸得著”。
課堂內(nèi)外是初中生學習的兩個時空,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應注重遷移學生課外生活的真情實感。
把握初中生處于叛逆期喜歡跟風流行元素,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影響的特點,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鄉(xiāng)土中國》《百年孤獨》《平凡的世界》等經(jīng)典作品,并適時組織班級論壇、親子閱讀或主題沙龍等活動,帶領學生分享閱讀心得、開展主題研討,幫助學生辨別當下各種思潮的正能量與負面因子,促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再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收錄的《安塞腰鼓》《春酒》《社戲》,字里行間都透著濃濃的生活味和人情味,里面有些習俗至今依然保留,也有部分民俗正在逐漸消失。對這組課文進行學習,有利于加強中學生對于傳統(tǒng)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語文生活化語境下的“生活”指的是直接的與間接的、文字的與現(xiàn)實的、作者的與讀者的、學生的與教師的等多個維度的“廣義生活”。而語文生活化語境中的“化”強調(diào)的是目標、方式、過程、條件、環(huán)境等多個視域的教學實踐。一線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向課外閱讀的適度延伸,把教師講解、學生自讀與課外閱讀統(tǒng)一起來,帶領學生在閱讀中快樂生活,在生活中愉快閱讀。
在教學《慶祝舊歷元旦》時,可以將課文中提到的風俗習慣與當下慶祝春節(jié)的具體場景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激活學生對生活場景的感悟和遷移。
再如,學習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單元時,可以讓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通過多種方式了解特定時期的歷史背景。在語文課堂實踐中設置演講、辯論或課本劇等類型的活動,讓學生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生活化教學的根本宗旨在于回歸初中語文教學的本真,在基于“語文是工具”的原始屬性上,更加看到“語文是生活”的內(nèi)核所在,進而確立“語文是人生”的終極追求,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化教學享受“幸福而完整”的語文學習過程與人生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