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是我們教育出來的嗎?如果我們把教育的重點放在“愛”上,那么這個答案也許是對的。孩子成長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動力,愿我們都能珍惜和重視它。
在我為幼兒園的老師以及家長們講繪本時,《小喬逃跑了》是聽眾發(fā)出由衷的笑聲最多的繪本之一。中國人一向比較矜持,我想,《小喬逃跑了》能讓我們中國聽眾情不自禁地發(fā)出笑聲,可以說,這是這本繪本的幽默具有相當(dāng)大的藝術(shù)力量的有力證明。
笑點在哪里?
繪本是融合語言和繪畫這兩種媒介的藝術(shù)。與有插畫的兒童讀物不同,繪畫在繪本創(chuàng)作中,具有主體性,從某個角度來說,繪本的繪畫是一種美術(shù)設(shè)計,在表情達意方面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喬逃跑了》這本繪本,在營造、表現(xiàn)幽默方面,與文字語言相比,繪畫的表現(xiàn)更為搶眼。
小喬逃跑了
故事的一開始,小喬在放風(fēng)箏。媽媽手叉腰(表示嚴(yán)厲)要求小喬整理自己的房間,還說:“我跟你講過幾百次了!”小喬小聲地糾正媽媽——“8次”。他真的數(shù)過,就是8次。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孩子,我們是不是都熟悉,是不是覺得好笑?小喬的房間很亂,雖然媽媽說的“幾百次”有些夸張,但房間還得整理?。】墒?,小喬“一看到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他覺得還是逃跑比較簡單。所以他逃跑了”。過了一會兒,小喬媽媽問房間整理好了沒有,不見回答,就開始找小喬。在這一處,文字語言是:“小喬不在床底下,也不在柜子后面。到處都找不到小喬。”畫面畫的是,袋鼠媽媽把小床、柜子以及小椅子和多種玩具都從育兒袋里扔了出來。這真是出人意料的有趣設(shè)計,不僅令人莞爾,而且引起大家對小喬的年齡、愛好乃至日常生活的想象。
媽媽的空房間
媽媽找不到小喬,卻發(fā)現(xiàn)了小喬留下的字條,知道小喬離家出走了,就哭了起來,然后出發(fā)去找小喬?!按蠹叶悸犝f小喬的媽媽有個空房間”,“好幾個家伙都來打聽”,但是,小喬的媽媽說,“這個房間不出租”。我講到這里時,大家總是要發(fā)笑,因為作家竟然畫了棕熊來查看小喬的房間什么樣,打算租這個房間住,還有大象也來查看,嚇得袋鼠媽媽趕緊捂住育兒袋,老牛和長頸鹿也坐進育兒袋里“試來試去”,連一大群小兔子也進來試了。這時,作家寫下了很重要的一句話:“最后他們覺得這個房間不適合任何人?!@是小喬的房間!媽媽說?!?/p>
小喬找住處
再說逃跑了的小喬。“小喬正在想辦法找個新地方住”。小喬想找地方住,要找什么地方呢?作家緊緊抓住袋鼠孩子的習(xí)性,讓小喬找袋子住??墒恰懊總€袋鼠媽媽的口袋都客滿了”。小喬看到這個情景,心里會不會有些觸動呢?會不會想起媽媽溫暖的袋子呢?接著,讓人忍俊不禁的設(shè)計出現(xiàn)了——“小喬找到了一只鵜鶘,他的袋子是空的。于是小喬搬了進去”。鵜鶘的袋子里非常舒適,可是,他一飛起來,小喬可就嚇壞了,他只好再去找新的地方。新的地方什么樣?沒錯,還得是袋子。接下來,作家的構(gòu)思真是巧妙而有趣,他讓小喬住進了老牛郵差的裝信件的袋子里。為什么說這個構(gòu)思很巧妙?郵差要挨家挨戶地送信吧,“快到傍晚的時候,郵差先生送信給小喬的媽媽”,郵差先生說,“你有一些賬單?!薄耙环庑?,一本雜志,一些垃圾郵件?!?,“還有,哦,對了!我想這個也是你的!”“他一邊說著,一邊把小喬從郵包里拎出來”。媽媽對小喬是又親又抱,問他跑到哪里去了,小喬說,“我在找一個住的地方?!?,媽媽就說,“我剛好有個空房間,你覺得怎么樣?”小喬立刻跳進去。又回到家了,他覺得好高興。
我在講這個故事時,講到這里,我會停下來,問大家,故事到這里可不可以結(jié)束。總有人說可以結(jié)束,也總有人說,不能結(jié)束。說可以結(jié)束的人,沒有很好地理解作家寫這個故事的用意。如果在這兒就結(jié)束,問題并沒有解決,下次房間亂了,小喬還是不想整理,不還是會離家出走嗎?那么作家的用意是什么?我在聽到有人說不能結(jié)束時,就會追問,為什么不能結(jié)束,就會有人說,小喬還沒整理他的房間呢!結(jié)果,結(jié)尾果然是——“‘這里只需要整理一下就行了。小喬說。于是他立刻動手清理了起來?!弊骷覍戇@個故事的用意,就在這個結(jié)尾上,他要寫出小喬這個孩子的成長。
孩子是怎樣成長的?
我在前面討論了《小喬逃跑了》的幽默表現(xiàn)。真正的幽默故事,里面一定有嚴(yán)肅的東西在,有智慧的東西在?!缎烫优芰恕返膰?yán)肅性、智慧性不僅在于寫出了小喬(其實就是一個孩子)的成長,而且更在于對小喬成長的動力的來源作出了形象而生動的揭示。
在故事的開始,小喬嫌打掃房間太麻煩,也就是說,他懼怕困難,然后以出走來逃避打掃房間。在故事的結(jié)尾,小喬變得不把打掃房間當(dāng)成難事,說一聲“這里只需要整理一下就行了”,接著“立刻動手清理了起來。小喬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變化,或者說這樣大的進步?顯然,這不是大人耳提面命的“教育”的結(jié)果。我在講演中提出這個問題時,有聽眾回答:是小喬經(jīng)歷的生活教育了他。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回答。在故事里,我們的確看到,小喬出走后游歷了一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不到有人來教育小喬,而小喬一回到家就完全改變了。
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真的能說小喬的成長動力來自“生活”嗎?生活本身就有這種能動的力量嗎?
教育是人的事業(yè)。我們要尋找兒童成長的動力只能在人的身上來找。事關(guān)教育,就是兩種人,一種是成人,被稱為教育者;另一種是兒童,被稱為受教育者。兒童成長的原動力來自哪里?是來自成人,還是來自兒童自己?
媽媽給小喬的成長動力是什么?
兒童的健全成長離不開老師、家長的幫助,對這一問題,《小喬逃跑了》作出了很出色的表現(xiàn)。故事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小喬的成長轉(zhuǎn)變與他的媽媽密切相關(guān)。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小喬出走以后,袋鼠媽媽的表現(xiàn):先是哭了,然后馬上出發(fā)去找小喬,好多人想來租小喬的房間,媽媽的回答斬釘截鐵:“這個房間不出租!”“這是小喬的房間!”她要給自己的寶貝兒子留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媽媽深愛著小喬。正因為有這樣的媽媽,小喬在體驗了鵜鶘口袋里的危險,嘗到了老牛郵差口袋里的顛簸之后,才“好想家”。
有了媽媽這樣的愛,小喬最終一定會回到媽媽的身邊。《小喬逃跑了》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問題——成人在教育兒童的時候,什么最重要?是耳提面命的說教嗎?不是!甚至也不是成人的經(jīng)驗和知識。什么最重要?是愛!愛才是最重要的。
俄國大批評家別林斯基在論述兒童文學(xué)時說過,兒童文學(xué)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不能一拿起筆就想著孩子的缺點和毛病,通過批評這些缺點和毛病讓孩子進步,而是要給孩子愛。別林斯基說,有了愛,一切的缺點和惡習(xí)都能克服。我深信別林斯基的話。
更重要的成長動力是什么?
下面我介紹的兩位教育哲學(xué)家的觀點,也許可以給我們更多關(guān)于孩子成長原動力的思考和啟發(fā)。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成人必須認識到,他僅處于一個次要地位,他應(yīng)竭盡全力地去理解兒童,支持和幫助兒童發(fā)展其生命,這應(yīng)成為母親和教師的奮斗目標(biāo)。如果需要幫助而得以發(fā)展的是兒童的個性,而兒童的個性較弱,成人的個性較強,因此成人就必須抑制自己,不要對兒童好為人師,而要以能夠理解和追隨兒童的成長為榮?!泵膳_梭利說的成人“不要對兒童好為人師,而要以能夠理解和追隨兒童的成長為榮”這句話不僅發(fā)人深思,而且值得記取。
如果如蒙臺梭利所言,兒童成長的原動力不在要“追隨兒童的成長”的成人那里,那么,是在兒童這里,在這個受教育者這里嗎?對這個問題,德國的教育家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學(xué)名著《人的教育》里,有明確的回答。福祿培爾把教師比作“園丁”,把兒童比作“葡萄藤”。在教育中,“園丁”和“葡萄藤”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呢?福祿培爾認為,“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的”是葡萄藤本身,而不是園丁。福祿培爾告誡我們,作為教育者的“園丁”反而要加小心,“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順應(yīng)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jié)果能力被破壞”。我們的教育之所以能獲得成果,離不開教育者,但最大的功臣是孩子自己!兒童成長的原動力來自于他自己,來自于他內(nèi)心向善的愿望和向好的方向前行的動力。
孩子可以不知道、說不出繪本里的思想,但可以感受并吸收,可是,作為教育者的大人卻不能不知道,因為我們擔(dān)負著為孩子選好書的責(zé)任。如果自己看不出來,就聽聽值得信賴的童書專家是怎么說的。
朱自強
學(xué)者、翻譯家、作家。中國海洋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兒童文學(xué)研究所所長,中國兒童文學(xué)研究會副會長。出版有《朱自強學(xué)術(shù)文集》(10卷)以及《兒童文學(xué)概論》《親近圖畫書》等個人著作1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