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芹,張 博,馬 玲,尚 軼,高冬麗*
1. 云南省馬鈴薯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500 2. 云南師范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一年生茄科植物,其塊莖營養(yǎng)價值高,富含淀粉、蛋白質(zhì)、糖類及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是繼水稻和小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 我國是馬鈴薯最大的生產(chǎn)和消費國,2015年農(nóng)業(yè)部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主食化戰(zhàn)略后,馬鈴薯成為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 馬鈴薯不僅營養(yǎng)成分全面、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合理、易于消化吸收,且所含多酚類物質(zhì)具有多種保健作用。 馬鈴薯塊莖中總酚含量以干重計在0.11%~0.13%之間,芽中含量高達0.18%,其中約90%是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1]。 綠原酸為馬鈴薯次生代謝過程產(chǎn)生的一種重要的有機酸,對自由基的清除和抗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顯著,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誘變及抗癌、降脂降糖、降血壓、保護心血管等多種藥用功能[2-3]。
綠原酸又稱咖啡單寧酸,化學名為3-O-咖啡??崴?3-O-caffeoylquinic acid),分子式為C6H18O9,最早于1897年由Osbome和Campbell首次在向日葵種子中發(fā)現(xiàn)。 植物中綠原酸的生物合成途徑有三條[4],如圖1所示。 其中,通過HQT(奎尼酸羥基肉桂酰基轉(zhuǎn)移酶)合成綠原酸的途徑是其主要的合成途徑[5-7]。
馬鈴薯作為一種高營養(yǎng)價值的的保健食品,已成為世界各國飲食和烹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高綠原酸含量的馬鈴薯品種有較大的市場需求,但目前馬鈴薯的栽培品種中綠原酸含量普遍較低,且不同栽培品種之間的含量差異性較大[8-9],因而開展如何提高馬鈴薯中的綠原酸含量的研究具有長遠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文利用豐富的二倍體馬鈴薯資源,并對其葉片、薯皮、薯肉的綠原酸含量進行了測定分析,為研究、培育出綠原酸含量高、風味好的馬鈴薯新品種提供研究基礎。
圖1 植物中綠原酸的三條生物合成途徑 途徑1用綠色箭頭標示,途徑2用藍色箭頭標示, 途徑3用紅色箭頭標示; 重要的合成酶標記為紅色Fig.1 Three biosynthetic pathways of chlorogenic acid in plants pathway 1 is marked by a green arrow; pathway 2 by a blue arrow; pathway 3 by a red arrow; Important synthases are labeled red
實驗材料采集于云南師范大學馬鈴薯實驗基地,均為二倍體材料。 其中,C系列為全世界范圍內(nèi)收集的自然變異群體,151系列和RH系列為從國際馬鈴薯中心引進的高度雜合、且自交親和的C151和RH的自交分離F2群體。
馬鈴薯葉片選取植株頂端完全展開、狀態(tài)良好、無病變的適量新鮮葉片(FW),用液氮研磨成粉末; 馬鈴薯薯塊選擇大小均一、無機械損傷、無綠變、新鮮的馬鈴薯,用水清洗除去表面污物,去皮切片(盡量縮短其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避免發(fā)生氧化),液氮速凍后用真空冷凍干燥機凍干(DW),研磨至粉末狀; 馬鈴薯薯皮收集后經(jīng)液氮速凍后用真空冷凍干燥機凍干,研磨至粉末狀。 稱取適量粉末放入離心管中,加入75%乙醇(提取液),4 ℃超聲波震蕩萃取、離心,經(jīng)0.22 μmol·L-1微孔有機濾膜過濾的上清液轉(zhuǎn)移至棕色瓶中,-80 ℃保存。
采用ALPHA1-2LD plus 凍干機制備凍干樣; 采用2800UV-VIS分光光度計測定綠原酸[10-11],75%乙醇為空白對照,在波長為327 nm下測定吸光度(綠原酸標準品吸收光譜見圖2)并計算綠原酸含量; 采用SPSS16.0對各系列綠原酸測定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平均值(Mean),全距(Range),方差(Variance) 數(shù)值,標準差(Std. Deviation) ,最大值(Max)。
圖2 綠原酸標準品的吸收光譜Fig.2 Absorption spectrum of chlorogenic acid standards
通過對C系列,151系列和RH系列新鮮功能葉片中間部位的綠原酸提取液進行吸收光譜分析,結(jié)果如圖3所示。
圖3 馬鈴薯葉片綠原酸吸收光譜圖(提取液稀釋35倍)
圖4 馬鈴薯葉片綠原酸的含量Fig.4 Content of chlorogenic acid in potato leaves
由圖3可知,在波長為327 nm時,C系列的吸收值最高,其次為151系列,RH系列的吸收值最低。 對C系列,151系列和RH系列各131個樣本中葉片的綠原酸含量進行光譜測定,結(jié)果如圖4所示。
結(jié)合圖3和圖4可知,二倍體馬鈴薯葉片中,C系列綠原酸含量最高,其次為151系列,RH系列綠原酸含量最低。
進一步采用SPSS16.0對C系列、151系列和RH系列葉片的綠原酸測定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如表1所示。 在選取的樣本中,綠原酸含量的平均值、全距、方差數(shù)值、標準差數(shù)值、最大數(shù)值為C系列最大,其次為151系列,RH系列最低。
表1 二倍體馬鈴薯葉片綠原酸含量SPSS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Table 1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chlorogenic acid content in diploid potato leaves
由表1和圖4可知,RH系列二倍體馬鈴薯葉片綠原酸含量最低,樣本中最高為5 486.46 mg·kg-1(FW),其次為151系列,樣本中最高為7 685.41 mg·kg-1(FW),C系列二倍體馬鈴薯葉片綠原酸含量最高,樣本中最高達到12 022.25 mg·kg-1(FW),平均為151系列的1.62倍,RH系列的2.92倍,但其綠原酸含量的均勻性和穩(wěn)定性相對較低。
選取C系列二倍體馬鈴薯,對其薯肉和薯皮的綠原酸提取液進行吸收光譜分析,結(jié)果如圖5(a,b)所示。
圖5 馬鈴薯薯皮(a)和薯肉(b)綠原酸吸收光譜圖
由圖5(a,b)可知,在波長為327 nm時,C系列薯皮的吸收值遠遠高于薯肉。 通過對C系列二倍體馬鈴薯181個樣本中薯皮和薯肉的綠原酸含量進行光譜測定,結(jié)果如圖6所示。
圖6 馬鈴薯薯皮和薯肉綠原酸含量的測定Fig.6 Determin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in potato skin and flesh
比較圖5和圖6,C系列二倍體馬鈴薯薯皮中綠原酸含量明顯高于薯肉,薯肉綠原酸含量整體隨薯皮綠原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呈線性關系。 薯皮綠原酸含量主要集中于1 000~6 000 mg·kg-1(DW)之間,薯肉中綠原酸含量主要集中于100~400 mg·kg-1(DW)之間(如圖7所示)。
圖7 馬鈴薯綠原酸含量離散圖Fig.7 Discrete figure of chlorogenicacid content in potato
表2 馬鈴薯薯皮和薯肉綠原酸含量SPSS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構(gòu)Table 2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structure of chlorogenic acid content in potato skin and potato meat
采用SPSS16.0對C系列薯肉和薯皮綠原酸測定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 在選取的樣本中,C系列馬鈴薯薯皮綠原酸含量的平均值、全距、方差數(shù)值、標準差數(shù)值、最大數(shù)值均大于薯肉。
結(jié)果表明,C系列馬鈴薯薯皮中綠原酸含量高于薯肉,平均為6.7倍。 薯皮中綠原酸含量最高達到19 679.59 mg·kg-1(DW),薯肉中最高為2 927.52 mg·kg-1(DW),薯肉中綠原酸含量的穩(wěn)定性和均勻性相對于薯皮較好。
通過對二倍體馬鈴薯葉片、薯皮和薯肉綠原酸含量的測定分析,所選取的樣本中C系列馬鈴薯葉片中綠原酸明顯高于151系列和RH系列,平均為151系列的1.62倍,為RH系列的2.92倍,最高達到12 022.25 mg·kg-1(FW),但C系列葉片中綠原酸含量的均勻性和穩(wěn)定性低于151系列和RH系列。 C系列馬鈴薯薯皮中綠原酸含量明顯高于薯肉,所選取的樣本中,薯皮綠原酸含量平均為薯肉的6.71倍,薯皮中最高含量達到19 679.59 mg·kg-1(DW),薯肉中最高含量為2 927.52 mg·kg-1(DW),薯皮綠原酸含量主要集中于1 000~6 000 mg·kg-1(DW)之間,薯肉中綠原酸含量主要集中于100~400 mg·kg-1(DW)之間,薯肉中綠原酸含量整體隨著其在薯皮中增高而增高,但不呈線性關系,薯肉中綠原酸含量更加均勻、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