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四川 德陽,618000)
疼痛固然存在于每個術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但也會受心理因素、情緒起伏、個人耐受程度,手術部位、方式、術后是否使用藥物鎮(zhèn)痛等方面的影響[3]。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護理干預應用于介入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對患者疼痛程度的影響,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現(xiàn)報告如下。
從患者入科開始,即進行責任制整體護理,責任護士均由年資高、技術好、服務意識強的護理骨干擔任,對患者既往史、現(xiàn)病史、特殊情況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評估,并根據(jù)病情指導患者的日常生活、飲食睡眠等,幫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了解其需求,積極協(xié)助患者與醫(yī)生的溝通。初步得到患者的認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使用不同的方式(如宣傳手冊、視頻播放、科室短劇演練等)講解疼痛相關知識、使用止疼藥物相關知識,建立疼痛評估手冊,同時向患者及家屬強調疼痛出現(xiàn)的時間和程度、疼痛引起的不良反應、疼痛的自我管理、常用鎮(zhèn)痛方法及其優(yōu)缺點等相關知識,以增強患者心理耐受能力,做到配合術后鎮(zhèn)痛治療和康復。
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即痛閾,一種是痛知覺閾(習慣以此作為痛閾),即開始知道痛的刺激強度;一種叫痛耐受閾,即能耐受痛的最大強度。痛閾有個體差異,不同部位亦有差異[4]。
術前緩解緊張焦慮情緒,減輕心理負擔,避免因為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而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術后使患者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給予患者理性合理的指導,讓患者理解術后疼痛發(fā)生的常規(guī)性,積極調整心態(tài)。
為患者提供安靜的休息環(huán)境,留親人陪伴,給予鼓勵。術后按介入手術要求給予患者患側制動,加壓按壓的臥床體位,一切護理操作均要盡量保持輕柔尤其注意防止牽引創(chuàng)口而引發(fā)疼痛[5]。滿足清潔需求,做好基礎護理。
疼痛時做深呼吸、正確活動等。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減輕疼 痛體驗,如與患者交流引導到感興趣的話題或想象美好的事物,使患者得到身心的放松,降低對疼痛的敏感度[6]。另外,讀小說、看電視、聽音樂、與人交談等都能明顯改善焦慮情緒,緩解內心壓力及不適,達到轉移、減輕疼痛的目的。
護理人員全面收集患者的相關資料,掌握加壓包扎程度,并對穿刺處進行密切觀察,注意是否有出血、滲出、感染情況,對患者的疼痛做出客觀的評估,為有針對性的制定疼痛護理計劃及措施提供依據(jù),以達到減輕或消除外科疼痛患者疼痛的目的。
詳細記錄患者疼痛出現(xiàn)的時間、性質、部位以及癥狀等;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特征適量合理的使用止痛藥物,對患者的臨床狀態(tài)及時的進行觀察和評估[7],防治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對持續(xù)疼痛無緩解趨勢的患者需要及時尋找痛因并進行處理。
由病人在10分制的標尺上根據(jù)疼痛自評:0級為無疼,1~3級為輕度疼痛,4~6級為中度疼痛,7~10級為重度疼痛。
0級:指無痛。
1級(輕度疼痛):平臥時無疼痛,翻身咳嗽時有輕度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響。
2級(中度疼痛):靜臥時痛,翻身咳嗽時加劇,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擾,要求用鎮(zhèn)痛藥。
3級(重度疼痛):靜臥時疼痛劇烈,不能忍受,睡眠嚴重受干擾,需要用鎮(zhèn)痛藥。
綜上所述,導致患者疼痛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在臨床護理中要分析患者的疼痛原因并進行相關指導,此外,采用心理護理、理療等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緩解患者的疼痛做到防大于治,合理用藥,按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