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們都要接觸不同溫度的水,而每個部位對水溫感覺的舒適度是不一樣的。有的部位畏寒,有的部位耐熱,如何科學利用好水溫,對不同年齡層次人的養(yǎng)生保健十分重要。
臉:適合用溫水(15℃以上,20℃以下),長期堅持,可保持肌膚彈性,使人精神振奮。若水溫低于5℃,則會引起血管收縮,使膚色變得蒼白、枯萎,皮脂腺、汗腺分泌減少,彈性喪失而早衰。另一方面,冷水讓毛孔處于閉塞,不易清除深層污垢,容易長小痘痘。專家建議,習慣用冷水洗臉的,至少3~5天內,要用溫水和冷水交替洗臉1次;長期用熱水洗臉的,每次溫水洗后,也要用稍冷的水浸1次,這樣有利于皮膚收縮,預防過早松弛。洗臉的水溫可以隨季節(jié)及天氣需要調節(jié),對中老年人,還應適度偏高1~2℃。針對不同膚質長期磨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洗臉水溫。
牙齒:適合水溫35~36.5℃。如果經常給牙齒以驟冷或驟熱的刺激,可能導致牙齦出血、牙齦痙攣或其他牙病。長期用涼水刷牙,會出現“人未老,牙已老”的狀況。一些人牙齒壽命比人的壽命短10年以上,根源出在“涼水刷牙”的習慣上。35℃左右的溫水也是一種良性口腔保護劑,有利于保護咽喉和舌頭,最大程度清除口腔的細菌和食物殘渣,使人清爽、舒服。
口腔:最適合的水溫是35℃左右。從口腔到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承受60℃以下的溫度,一般而言,水溫超過50℃則會造成黏膜燙傷。不少家長給小寶寶喂食時,會吹至微溫,這個溫度對成人同樣合適。日常飲用水的溫度,以18~45℃之間為宜。過燙的水不僅會損傷牙齒的釉質,還會強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及胃黏膜。即使在隆冬,熱茶也不宜超過50℃。如果實在畏冷,可以吃些姜、胡椒、肉桂、辣椒等食物進行調節(jié)。
手:熱水雖然有助于溶解皮脂,但水溫太高會過度去脂,破壞皮脂膜引發(fā)皮炎。據一項比較4℃、20℃和40℃水的研究表明,水溫與皮膚損傷度休戚相關,應盡量避免使用50℃以上的熱水洗手,以減少皮膚損傷。在冬季,如果使用低于5℃的冷水洗手會引發(fā)不適,進而導致減少洗手次數,不利于雙手保潔。一般而言,洗手水溫以略高于室溫為宜,隨季節(jié)溫度變化適度調節(jié)。
軀干:一些過于講衛(wèi)生的人,習慣每天洗澡。不少年輕人還喜歡用偏低的水溫刺激機體,達到健身效果,然對中老年人而言,此法不甚可取,養(yǎng)生觀點認為:夏天洗澡不宜貪涼,最好選擇跟體溫持平或略低的水;冬天洗澡水溫宜在37℃~42℃,比人體高3℃左右即可。洗澡時,要從洗腳開始,接下來是四肢、胸、背,最后才洗頭部,這樣可以避免心臟承受過大負荷,減少腦血管疾病的誘發(fā)。每次洗澡時間,也不要超過15分鐘。
肛門:作為身體排泄部位,每天要接觸大量細菌。因肛周遍布豐富的毛細血管,一旦大便干燥導致破損,會誘發(fā)感染,壞死的組織會形成痔瘡、肛瘺或肛周膿腫,治療起來非常麻煩,因此,保持肛門的衛(wèi)生非常重要。肛門作為身體不怕冷的部位之一,適合用低于體溫5~10℃的冷水清洗。若水溫過高,會加重痔瘡炎癥及出血量,不利于傷口愈合。
腳:一到冬天,有些人喜歡泡腳,并且以為水溫越高效果越好。事實上,水溫太高,雙腳血管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腦、腎等器官供血不足,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水溫過高,破壞足部皮脂膜,使角質層干燥甚至皸裂。糖尿病患者由于并發(fā)神經病變,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水的溫度,還容易發(fā)生燙傷。所以,泡腳水以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也不宜過長,保持水溫,15分鐘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