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語瞳(湘西自治州龍山縣華鑫學(xué)校)
指導(dǎo)老師/黃勇
三分村在龍山縣咱果鄉(xiāng),距離縣城八十余公里。村在大山深處,地多田少,所以又被外人稱作“三分田”。
有民謠唱道:“有女莫嫁三分田,紅薯包谷當(dāng)主糧?!蔽覐男‰S父母在縣城生活,鮮少回鄉(xiāng),“三分田”給我的印象只有土嶺、荒山,寂寞的老人和破敗的木房。
一個周末,我隨父親前往老家“三分田”一個伯伯家吃酒。前往的路上,我一直擔(dān)心。我印象中,進(jìn)村的路,一截水泥路,一截沙土路,一截黃泥路,路難行。此次進(jìn)村,我眼前一亮,寬闊干凈的水泥路猶如一條長長的玉帶,一直通向村子所在的山頂。道路兩旁的樹木郁郁蔥蔥,青翠欲滴,鳥兒在枝頭嘰嘰喳喳,空氣清新得像是被洗過一般,沒有一點混濁。
“爸爸,水泥路什么時候修好的?”我興奮極了。
“大概半年了吧,我們村趕上了國家精準(zhǔn)扶貧的好政策!今年全縣所有深度貧困村的通組路都修好了?!?/p>
“想想以前買一包鹽要等五天一輪的趕集日,買一包化肥要走五個小時山路才能背回家,今天你能坐著小汽車回家,你太爺爺輩估計做夢都沒有想到?!币宦飞?,爸爸說得特別起勁。
不到一袋煙的工夫,車就到家了。
辦酒席是件熱鬧的事。我們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凡是誰家辦酒,不管是在家留守的,還是出門打工的,每家都必須有一個人到場。今天來的人很多,場面也很熱鬧,宴席就安排在伯伯家的院子里。
“沒吃飯的,請趕緊找桌子坐下。”管伙食的二爺甩開嗓子大聲吆喝著。
農(nóng)村的酒席是流水席,通常三四桌或者五六桌,如果人坐滿了,得等下一輪。廚子也都是前來幫忙的叔伯、村民,我和爸爸找一處坐下。
“上菜了!”
“大家都讓一讓!”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足足十二道菜,月月紅!”
酒席旁,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說個不停。
今天的菜我特別喜歡,都是些大碗大盤,高高地堆成了尖尖。家養(yǎng)的土雞土鴨,原汁原味;剛從菜園里摘的青菜心,清香濃郁;剛剛起鍋的紅燒肉,油亮光滑。
“以前別人笑話我們村辦酒席就是‘四大缽’(指面一缽、肉一缽、豆腐一缽,小菜一缽),現(xiàn)在時代不一樣了。大家想吃的菜,都可以端上來。不夠了可以叫二爺加。”大婆婆不停地往我碗里夾菜。
不知不覺間,天很快就黑了。
此時,喝酒的吆喝聲,小孩的打鬧聲,嘹亮的三棒鼓聲,久久回蕩在山中,似霧如煙,飄向遠(yuǎn)方。
回家的路上,我對爸爸說:“三分田的酒席真好,下次有,我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