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 虞 敏
在新課改政策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教育部門開始強調課程體系的多元化發(fā)展模式,將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小學語文教材能夠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有效培養(yǎng)。但是,即使輔助教學資源的內容再豐富,小學語文教學仍然需要按照教材的結構而展開。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打破了傳統(tǒng)教材的局限性,在其中加入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具有極高的教育意義,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需要深入發(fā)掘目前所使用的統(tǒng)編版教材的使用特點,深入分析統(tǒng)編版教材的內容結構。
在新版的統(tǒng)編教材中,教材組織語文教學單元時,根據(jù)兩條線索來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兩條線索一條是單元內容主題,另一條則是有關于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一系列內容,其中包括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元素、學習習慣養(yǎng)成元素、科學的語文學習策略元素以及完善的語文理論元素。多種元素分布在語文教材的每一部分內容中,蘊藏在課后習題、知識教學等多個地方,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探求其中的教學精髓。
課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主要的內容,通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夠讓學生形成高水平的寫作能力,體悟其中的情感內容。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不斷保留了原有版本教材課文內容,還增添了更多具有文學性的課文,能夠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文學底蘊,使語文教學的價值變得更高。
例如,在統(tǒng)編版一年級的教材中增加了《一個接一個》這篇詩文,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小學生在上學前的場景。課文中的內容能夠使小學生有熟悉感,可以提升文章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統(tǒng)編版新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始終遵循著提升學生德育素養(yǎng)以及綜合能力的重點原則,在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之上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根據(jù)對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內容進行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教材中安排的內容屬于遞進關系,前后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能夠起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作用。通常是先利用同一主題的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對學生進行口語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訓練,最后要求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為例,在這一單元中分別講解了多個寓言故事,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獅子和鹿》《池子與河流》四篇內容。通過這四篇內容逐漸開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的興趣,在之后設置了《口語交際: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流制》以及習作內容,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在最后的《快樂讀書吧》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內容,加強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統(tǒng)編版教材中也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增添了多篇內容精美、文字豐富的課文內容,并持續(xù)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但是由于小學生閱讀能力較差,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提高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讓學生能夠正確地閱讀課文。
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荷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對語文課文內容進行初步感知。之后讓學生以精讀法來閱讀本篇教學課文,尋找出其中的精美詞句以及表達作者感情的重點內容,加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能力。教師需要挖掘統(tǒng)編版教材課文內容中的閱讀價值,讓學生用合理的方法展開閱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開始注重語文教材的使用價值,并不斷對語文教材進行更新,使語文教材與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編寫統(tǒng)編版教材的都屬于資深小學語文教師以及各種專家,并在其中融合了素質教育理念,使得語文教材中每一點教學內容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需要針對教材中的各個部分,挖掘其中的教學意義,使小學生能夠主動開展語文學習活動,使小學生在其中能夠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成為高素質、高水平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