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zhèn)周巷小學 陳 薇
語文閱讀教學一直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掌握好教學方向,對學生進行科學性教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結合課程的新標準即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向,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的,學習能力自然也會提高。
若想實現(xiàn)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教師需要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接受新型的語文閱讀教學思維,教學理念需要實時更新。根據(jù)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可以了解到教師與學生完成課堂教學的過程,課堂中“學”是最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而進行“學”的主體又是學生,因此教師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要想實現(xiàn)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狀況著手。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上課的興趣,掌握相關的知識能力。其實閱讀本身沒有界限,沒有什么讀物一定是差的,也沒有什么讀物一定是好的,但是一些讀物不適合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閱讀,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讀物。在布置閱讀任務的時候,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也可以教會學生一些有效的閱讀方式,也許其間可能會存在因人而異的情況,這就需要學生逐個嘗試,從而選擇最合適的閱讀方式。
例如在教學《鄉(xiāng)下人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一改往日的教學風格,開始教學的過程中,不直接從課文入手,而是從學生自己的家鄉(xiāng)介紹入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談話的形式了解學生是如何介紹自己生活的地方。在聽完后,再向學生介紹這一篇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觀察自己的介紹思路與作者的寫作思路有何不同,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了解到事物介紹的方式方法。
教師陪伴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比父母多得多,因此師生的關系必須得到重視。教學的過程就是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完成,因此如果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融洽,教學的過程根本就不能夠順利地完成,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活動的完成,需要師生的交流與互動,因此師生之間需要保證較為融洽的關系,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順利進行。語文課堂具有靈活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講解語文內容的過程中,可以先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然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從而得出自己的理論。
例如在教學《古詩兩首》的過程中,在上課前要求學生提前了解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簡介。這樣學生就能夠對古詩有一個提前的認識,從而在課堂上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發(fā)表觀點的機會,這樣學生就能夠加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還能夠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古詩的講解內容也會更加全面。
不同的書籍需要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有些書籍只需要淺嘗即可,有些書籍需要咀嚼,而又有一些書籍需要細嚼慢咽。因此對于一些文章,在閱讀過程中采用跳讀法,是一種高效有力的方法。例如文章里描述一些人說的話,但并沒有描述清楚這句話的原因,或者已經(jīng)了解了這句話的用途就可以選擇忽略不計了,不用再專心致志地閱讀這方面內容。但是對于文章中的一些中心句、主題句、段落大意是需要弄明白的,弄清楚這些內容,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中心也會迎刃而解,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同時,還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閱讀質量也會有明顯改變。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一篇文章時,可以發(fā)現(xiàn)文章長度相對學生來說較長,這時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相對費力。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學生不需每一個字都認認真真地去閱讀,而是大概了解故事的起因、發(fā)展和結果。這樣對文章的框架會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在講解過程中學生聽著也不會特別費力。這時候教師可以利用文章內容,向學生說明閱讀過程中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字字理解的,才能夠了解整篇文章所表達的意思,精讀與略讀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同等重要。
總之,語文教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語文教學包含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像文字、古詩、文章等內容。閱讀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對其他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