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
孩子喜歡老師,又太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所以捕捉到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嚴重影響情緒。這天,女兒對我說——
周日,女兒沒睡懶覺,早早跑到我和她爸爸的臥室,情緒低落地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學跳舞了?!蔽覇枮槭裁?。她說:“老師總讓玲玲到前面給大家做示范,其實我跳得不比玲玲差,可老師就是不叫我,我覺得她不喜歡我?!?/p>
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想的要復雜。他們喜歡老師,又太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所以捕捉到一點“風吹草動”,就能上升到“老師不喜歡我”的高度。
女兒的話,讓我很警覺。我也曾是孩子,也曾度過漫長的學生時期,畢業(yè)后又做了幾年老師。我很清楚,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老師和孩子會建立起評價與被評價的特殊關(guān)系;我更清楚師生雙方良性的評價,對孩子意味著什么——孩子對老師的印象以及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精神狀態(tài)。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人人都需要歸屬一定的社會團體,需要得到他人的愛與尊重。這種精神需求,和吃飽穿暖一樣重要。如果這種需求不能被滿足,就會使我們喪失安全感并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關(guān)于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問題,看來有必要好好地談一談。
教師:關(guān)于偏心,我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詹虹,中學教師)
我知道,在一些學生和家長的眼里,我是個偏心的老師。對此,我很委屈。針對家長反映的情況,我想說說自己的委屈。
1.老師不可能絕對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
一些家長說我對學生厚此薄彼,重視學習好的,忽視學習差的。憑良心說,我和絕大部分老師一樣,希望自己平等地對待學生。但事實是:一個班有那么多學生,而老師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顧到所有人,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采取的方式、態(tài)度必然有所不同。這對老師來說再正常不過,可對沒被關(guān)照到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有被忽視的感覺。
2.極少數(shù)情況下有可能情緒化處理問題
在學校,一旦同學之間有了矛盾,通常會請老師當法官,希望老師給出公正的評判。對學生間的矛盾,我一般都能客觀、公平地處理。但我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和自己的偏好,極少數(shù)情況下,比如心情不佳或心煩意亂時,我會憑個人主觀判斷,在沒有調(diào)查清楚的情況下,快速解決問題。這固然有錯,但誰敢說自己從不出錯呢?既然大家都會出錯,那為什么就不能原諒老師呢?
3.被誤認為老師缺乏愛心和同情心
在一個班級里,學生的家庭背景、先天資質(zhì)和后天努力各不相同,老師會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不可能對所有學生都持一種態(tài)度一種語氣。對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語氣重一點,也是為他好。偏偏有些家長、孩子不理解,據(jù)此認為老師缺乏愛心與同情心,偏袒富學生、好學生,忽視窮學生、差學生。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臆斷。
孩子:如果父母認可我的感受,了解我的委屈和潛在的憤怒,并想辦法把老師不好的行為、語言,翻譯成我能接受的行為、語言就好了
(修明,大一女生)
上高一時,有段時間我很不開心。因為老師對我同桌特別關(guān)心,對我視而不見??晌矣X得自己學習也不差呀,為什么待遇不如同桌呢?
老師是不是刻意對我不公,我無法確定,但有件事我可以確定,就是我的內(nèi)心非常介意,這極大影響了我的學習積極性。
為什么會這樣?我想,因為當時的我是從老師的眼里看見自己的價值的。我在意老師對我的態(tài)度,在意老師處理事情的立場。如果我從老師那里得到的判斷是好的,就開心;如果我從老師那里得到的判斷是不好的,就會覺得不公平,并且自我攻擊、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后來,我爸發(fā)現(xiàn)了我對老師的不滿,就勸我:“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即便再公正的老師也會有不公正的時候。這在所難免,不要放在心上。”
如果我不那么敏感,也許事情就過去了。但我是個敏感的人,對那個時候的我來說,感受比真正的事實更加重要。我爸看我執(zhí)迷不悟,就訓斥我:“學校的這點不公平你都適應不了,長大了怎么適應社會?”
這句話乍一聽沒毛病,實際上卻經(jīng)不起推敲。蓋樓,一定要先打地基,地基打得牢,樓房才能蓋得高。而適應社會的基石,是由親子關(guān)系的質(zhì)量決定的。
如果父母通過傾聽,共情、認可我的感受,了解我的委屈和潛在的憤怒,陪我度過心情低落的時候,并想辦法把老師不好的行為、語言,翻譯成我能接受的行為、語言就好了。
上大一時,我看了一個短片:一個男孩在球場訓練跟不上,不是跑在最后,就是練習用頭頂球時總頂不準。他很沮喪。訓練結(jié)束,男孩的媽媽問教練,孩子怎么樣。教練客觀地說,孩子的基礎(chǔ)不太好。
回到家,媽媽對男孩說:“我問教練你怎么樣。他說你很努力,之前你完全不會用頭頂球,現(xiàn)在時不時地已經(jīng)能做到了!”男孩高興地笑了。媽媽又說:“教練還說,如果你再努力一點點,就能和其他隊員一樣棒了!”男孩聽后,馬上跑去練球。
這位媽媽沒有把教練的原話告訴孩子,而是把它翻譯成孩子可以接受也愿意接受的語言,從而幫助孩子提升了努力的勁頭——這就是好的父母。
專家:想讓孩子得到老師的喜歡,不妨讓他試試“三A”法則
(云汭,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前段時間,在網(wǎng)上看到一段有關(guān)培訓機構(gòu)、初高中學校等10多位老師接受采訪的視頻。
采訪者問:“對學生,您會偏心嗎?”面對這一“靈魂拷問”,老師們的回答坦率、真誠。他們有的表示:“不會。因為偏心學生能感受得到,這樣會影響課堂氛圍?!庇械谋硎荆骸拔移倪^。但是,我也認識到這是一種必須克服的心理,因為原則上老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還有的說:“是人就有優(yōu)缺點,老師、學生都不例外。我會喜歡某個學生的積極活躍,喜歡某個學生的認真努力,喜歡某個學生的禮貌懂事,我一般不會沒有原因地特別疼愛某個學生?!?/p>
應該說,絕大多數(shù)老師是因為熱愛教育事業(yè)、喜愛孩子才選擇當老師的,在“偏心”這件事上,不會刻意為之。但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本意不想偏心的他們無意中會造成“偏心”,如一位老師所說:“老師最怕課堂冷場。有些同學喜歡跟老師互動,回答問題總能答到點子上,老師自然更樂意提問他們,從而無意中忽略了其他同學?!碧拐\又扎心。
總結(jié)一下,就是——絕大多數(shù)老師是抱著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如果說有時候?qū)W生感覺老師偏心,這絕對不是老師的本意,很可能是學生的表現(xiàn)造成的。如果家長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把老師的內(nèi)心想法告訴孩子,讓孩子把“怕老師偏心,不喜歡自己”的擔憂,變成“自己要積極表現(xiàn)”的動力。
有研究表明:在獲得成功的因素中,85%取決于人際關(guān)系,而知識、技術(shù)、經(jīng)驗等因素僅占15%。順暢的師生關(guān)系,不僅能為孩子提供更多資源,更能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帶給他們信心和勇氣,對孩子以后進入社會、職場,也很有幫助。
聰明的父母都會維護老師的形象,維護師生關(guān)系的和諧。那么,怎么幫助孩子得到老師的喜歡?家長們不妨讓孩子試試“三A”法則。
第一個A(Accept):接受對方。
老師代表著權(quán)威,并非和孩子對立。如果孩子能放下戒備心理,坦誠看待老師的身份,就是對老師最好的接受。比如,孩子能意識到老師也是平常人,也有喜怒哀樂和個性喜好,當老師照應不夠周全時,孩子能做到不戴有色眼鏡去看待老師,必要時能心平氣和地和老師溝通。
第二個A(Appreciate):重視對方。
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他們的付出無法量化。孩子要真心尊重老師的勞動和付出,學會感恩。
第三個A(Admire):贊美對方。
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微妙。當孩子真心感激、贊美老師時,老師是能感覺到的,并把尊重和贊美反饋給孩子。這是師生關(guān)系中最好的潤滑劑。人際關(guān)系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當孩子積極向上、做事得體時,即使開始不被老師重視,但在以后的相處中,也是會改變老師的看法的。
家長:介紹孩子時,如果媽媽充滿自豪,那她孩子的人際交往不會差;如果媽媽處處抱怨、貶低孩子,那她孩子的受歡迎程度會比較低
(李華勤,某公司職員)
孩子判斷自己和老師的關(guān)系,并不十分準確。有時老師沒有達到孩子的期待,孩子就會產(chǎn)生失落感,認為老師不喜歡自己。還有些孩子,為了迎合老師,處處按老師的喜好“塑造”自己。比如,我女兒在懷疑老師不喜歡她之后,曾認真地跟我探討:“媽媽,我真的很想做一個十全十美的人,讓所有的老師都喜歡我。”孩子虔誠地想讓所有的老師都喜歡她,愿望雖好,可又相當不實際。這時,家長除了幫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導外,還要告訴孩子:“別人一時看似不友好的態(tài)度,很可能只是提出問題,希望你改正,并沒有否定你這個人,所以不要太敏感。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一時不能贏得老師的喜歡,不如低頭走自己的路。一個不驕不躁、不卑不亢的孩子,即使一時被偏見禁錮,也總能在時間的幫助下,走出偏見,贏得尊重?!?/p>
既然孩子對自己和老師的關(guān)系判斷不一定準確,那家長能否預見孩子跟老師的關(guān)系好壞呢?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提出了5分鐘預測法——請媽媽用5分鐘時間介紹自己的孩子。如果媽媽介紹時,充滿自豪且使用的詞匯多是溫暖、喜悅的,那么可以預測,她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不會差。如果媽媽介紹時,處處抱怨、貶低孩子,那么可以預測,她孩子的受歡迎程度較低。
這種預測法的依據(jù)是:如果孩子從父母那里感知到愛,那他就能傳遞愛,并讓愛流動,其人際交往能力也會更好。
這告訴我們:孩子被接納,才能接納他人;孩子被擁抱,才能敞開胸懷。所以,家長如果想要孩子樂觀自信、活潑開朗,贏得老師、同伴的好感,就要接納孩子,給予孩子愛和溫暖。而當孩子懷疑老師不喜歡他時,父母要抓住機會,積極反省,然后用自己的改變給孩子上一堂必要的社交課。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