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黎,唐 懿,劉彥麟
患者,男,30 歲。雙腋窩多汗10 余年,發(fā)現(xiàn)腋毛黃色黏著物伴輕微臭味3 個月,于2019 年3 月12日就診?;颊咦栽V自青春期開始雙腋窩多汗,最近3個月發(fā)現(xiàn)腋窩有黃色黏著物,反復清洗后仍不能去除,伴有輕微臭味,無明顯瘙癢不適,遂來我科就診。既往體健,無傳染病史,家族中無類似患者。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各系統(tǒng)查體無特殊發(fā)現(xiàn)。皮膚科情況:雙腋窩皮膚大致正常,可見數(shù)條沿皮紋分布的線狀紅斑,腋毛干燥、粗糙、無光澤,部分腋毛根部附著鞘狀黃白色黏著性物質,觸之軟不易剝離(圖1)。皮膚鏡檢查:雙側腋毛顏色稍淡,部分毛干靠近毛根部分有黃白色半透明膠凍狀鞘狀物包繞,少許毛干有結節(jié)狀凸起,毛干呈輕微鋸齒狀不平(圖2),腋毛未見脫落。真菌及細菌涂片檢查:取黏著物真菌涂片未查見真菌孢子及菌絲。黏著物細菌涂片檢查:查見革蘭染色陽性桿菌。診斷:腋毛癬。治療:囑患者剔除腋毛,硫磺香皂清洗局部,每日2 次;口服羅紅霉素膠囊0.15 g每日2 次,外涂夫西地酸乳膏每日2 次。1 個月后復診,癥狀全部消失。
圖1 腋毛癬患者腋窩皮損
圖2 腋毛癬患者皮膚鏡圖像
腋毛癬(trichomycosis axillaris)由3 種不同的棒狀桿菌引起,主要為纖細棒狀桿菌[1]。這種細菌侵犯毛干,產(chǎn)生一種膠凍樣物質包繞在毛干周圍,主要累及腋毛,偶可侵犯陰毛。臨床表現(xiàn)為沿著毛干排列的黃色、紅色、黑色小結節(jié),或鞘狀物[2],主要誘因是濕熱環(huán)境和局部多汗或衛(wèi)生不良,我國南方夏季多見,此例發(fā)生于冬季,較少見。
纖細棒狀桿菌為類白喉桿菌的一種,可侵犯毛小皮,結節(jié)及鞘狀物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為細菌菌絲,因菌株及周圍環(huán)境如溫度、濕度、pH 值不同,膠凍樣物質顯示不同的顏色[3]。腋毛癬的診斷不難,有多汗?jié)駸岬日T因,皮膚鏡下可見鞘狀物及毛干小結節(jié),也有報道Wood's 燈下可見亮藍白色熒光呈鞘狀包裹毛干,對診斷具有特異性[4]。需與頭皮毛孢子菌、須部毛孢子菌及毛發(fā)管型鑒別。治療上主要是剔除毛發(fā)并用具有抗菌作用的香皂清洗,改善局部衛(wèi)生可消除癥狀,也可口服羅紅霉素,外用桿菌肽軟膏或克林霉素軟膏等治療。
查閱文獻,上世紀80 ~90 年代國內(nèi)報道相對較多,尤其是部隊,近年來逐漸減少,可能與衛(wèi)生條件改善有關[5]。筆者所在地成都為南方地區(qū),臨床上類似患者并不多見。國外有學者采用皮膚鏡、Wood's 燈及亞甲藍成像多維度觀察腋毛癬[6],國內(nèi)也有學者將腋毛放于顯微鏡油鏡下觀察腋毛癬的黏著物[7]。Almazán-Fernández 和Fernández-Crehuet Serrano[8]使用皮膚鏡對住院醫(yī)師進行教學,認為該法方便且有趣,學生更感興趣并容易記住。對于這種少見的疾病,學生臨床見習、實習或輪轉時不一定遇見,可將皮膚鏡的圖片保存起來,加入教研室的影像數(shù)據(jù)庫,更利于本科生或規(guī)培生講課時學習。皮膚鏡圖片放大倍數(shù)后比臨床圖片清晰,臺式皮膚鏡分辨率較高,便于學生看清腋毛癬的細節(jié),更容易掌握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