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南苑小學城南分校 倪曉群
目前,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新教育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原因在于經典作品在歷經千年后仍意蘊無盡,指導著我們這代人的精神方向。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古詩詞學習不是單純的記憶背誦,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故而單純的記憶不能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更不能使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涵養(yǎng)性情,浸潤品質。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策略,形成“誦讀感悟”“感知思想”“涵養(yǎng)品性”古詩詞課堂教學三部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學習不僅要會背古詩,更要關注古詩的情感。教師要用古人的情思浸潤學生的思想,朗讀古詩時要抓住詩眼和關鍵的詞句,細細的品味和賞析,在不斷的誦讀中參悟詩人的情感,感悟文本的節(jié)奏和肌理,從而喚醒學生內心潛藏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朗讀體驗,使學生成為真正的朗讀者、組織者和研究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誦讀中層層深入,漸入佳境,以古人的情思為自己的生活引路。
以王維的《鹿柴》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懂詩中的意境,感悟詩人親近自然之樂?!巴瑢W們,今天我們來誦讀一首簡單的詩,詩中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我們可以在誦讀中感受這份情懷?!闭b讀時,小學生往往缺乏想象的融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同學們,雖然只有簡短的二十個字,也要融合自己的想象,想象你就是山中的閑人,此時你的心境如何?會看到哪些景物?帶著這樣的想象和問題再去誦讀,相信你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p>
古詩誦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和聯(lián)想,在把握好音韻平仄的基礎上,關注每首詩背后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更好地理解古詩的深藏意蘊,感受詩趣。
古詩詞的學習中離不開對于古詩背景的了解,古詩詞的時代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如果學生沒有對生活背景和社會經歷的了解,就沒有真實的感受,學習也就沒有指導意義。想要理解古詩詞的深層內涵,就必須依托背景。教師需要將背景知識與詩人的生平結合起來講解,這樣學生才能夠更為準確、全面而又具體地把握詩詞中蘊含著的人生哲理,發(fā)現(xiàn)古詩詞背后深藏的文化底蘊。
以《清平樂·村居》為例,教師要為學生講述寫作背景,感受詩人的內心情感。“這首小令寫于辛棄疾晚年,晚年的辛棄疾隱居田園,誰能告訴我,他為什么隱居?對,是因為他的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只有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才能寄托自己的情懷,他有什么理想?是的,他的理想就是要收復失地,百姓們過上安定祥和的生活。這本是好事,為何得不到實現(xiàn)呢?因為他的主張不被當權者采納,又遭到小人的陷害,明白了這些,同學們再讀這首詞有什么感觸?”學生們在這樣的背景講解中懂得詩人寫這首詞時的獨特心境,理解的層次更深。作者是多么渴望能夠使自己家鄉(xiāng)的百姓過上這樣的生活,由此也可以看出詩人的濟世情懷和報國之志。
教師給小學生講述這些背景知識的時候要深入淺出,有輕松的代入感。也許學生不了解那段歷史,教師可以用簡單的故事講述詩人深藏的情懷,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興趣是古詩詞學習的最大動力,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無效的。教師要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要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表演活動可以作為有效策略引入課堂中,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研究表明,表演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莫大的自由,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顒又校瑢W生可以自主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力爆發(fā)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包含著學生獨特的思想,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感悟送別的場面?!巴瑢W們,我們一起學習一首古詩,雖然它距離我們的生活時代久遠,但是這個場面卻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如何面對分別,怎樣才能將分別之情用語言文字展現(xiàn)出來,助力感悟能力的提升?現(xiàn)在我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演繹這首古詩,感悟離別之情,感悟美好的友情?!睂W生的激情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在小組合作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講述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分別時的心情,學生們的演繹和講述都很精彩。
教師可以挖掘古詩詞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點,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繹古代的故事,使他們的感悟更加深刻,從古代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
總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打造一個充滿民主和創(chuàng)造力的平臺,利用表演活動和反復吟誦的方式打開古詩詞學習的新路徑,在經典中浸潤品性,不斷地突破自我,提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