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雨花臺實驗小學 周 冰
衡量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體現(xiàn)的是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學習能力以及運用能力。作文水平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需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的積累以及豐盈過程,特別是起步階段最為關鍵。教師既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也要充分發(fā)掘課外資源,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形成多感官刺激,才能夠全身心投入于寫話實踐中,當然還要結合豐富多元的實質舉措激活學生的寫作靈感,為接下來更高水平的寫作打下扎實的根基。
寫話實踐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認真觀察繪本,了解每一張圖片中的內容,總結其所展現(xiàn)的動作表情等,在寫話時再將其按照相應的順序串聯(lián)起來,成功實現(xiàn)了組句成群。這樣的練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關注聯(lián)動短語的重要性,使學生了解如何展開合理有效的鋪墊、如何詳細介紹事件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所得到的內容很顯然就具有了連續(xù)性。
例如,在完成《小馬過河》學習之后,我向學生推薦了類似的故事繪本——《三只小豬》,首先要求學生初讀繪本,從中找出繪本所描述的主要角色,然后將這些角色及其動作串聯(lián)起來,分析每一個角色都做了哪些事情,和其他角色之間又具備怎樣的關聯(lián)?學生通過梳理歸納,得出結論:三只小豬每一只都建造了一間房子,大灰狼想要吃掉小豬,首先需要進入這三間房子,小豬都不同意。因為前兩只小豬的房子建造得很簡單,大灰狼只吹吹氣,房子就倒塌了,但是最后一間房子沒有倒。鑒于此,我設置提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大灰狼是不是同時吹這三間房子的呢?其中是否存在先后順序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聚焦了文本細節(jié),有學生提出先吹倒的是稻草房子,之后是樹枝的房子,沒有被吹倒的房子是以磚頭建造的。當學生明確這些關系之后,我鼓勵他們將自己梳理出的內容進行整理,完成故事復述以及寫話任務。
在我的鼓勵下,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使用一個動詞較為精準地描繪角色的動作,也會更關注如何使用連貫性的話語,完整地呈現(xiàn)這一系列動作和行為,這種形式的寫話練習所得到的作品不僅具有連貫性,而且更生動、更形象。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教材是組織學生展開仿寫的最佳范例,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學生逐漸實現(xiàn)自主創(chuàng)作。針對文本的教學需要教師滲透有效的策略,特別是引導學生關注語句的結構特點、所使用的描寫方法等等。
例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認真觀察文本插圖,并設計提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地方?你能看出發(fā)生了怎樣的事情嗎?生答“這是在一個墻角”“小壁虎的尾巴斷了”。針對學生的回答,我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原句,此時引入文本,帶領學生朗讀,圈出插圖相對應的內容,特別是其中的關鍵動詞“捉、咬、掙、逃”,這樣學生的目光便能夠聚焦于這一連串動作的描寫中。例如,文本針對“找尾巴”這一場景做出了較為細致的描述,小壁虎看到了小魚、老黃牛還有燕子等,教師可針對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進行仿寫,仿寫之前應帶領學生關注事物的典型特征,對于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而言,必須要經(jīng)歷漫長的積累過程,而且應當滲透于日常語文教學實踐中,既要帶領學生提煉記錄好詞好句,也要使學生能夠使用恰當?shù)木涫揭约昂侠淼恼Z序,從而實現(xiàn)具有邏輯性的流暢表達,進而才有助于提升語言的連貫性,提升寫作能力。
很多低年級學生寫作都是記流水賬的方式,雖然內容很長,但是平鋪直敘,既沒有細節(jié),也不能突出重點,更難以抒發(fā)應有的情感。所以,在組織寫話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認真觀察事物或者場景,學生只有準確把握其典型特征之后,才能實現(xiàn)細致入微地刻畫和描寫,才能使寫話更生動、更具體。
以描寫冬天景色為例,很多學生都會選擇雪景,就此可引發(fā)學生想象:雪花是什么樣的?是如何飄落下來的?大雪之后的景色如何?這一系列提問環(huán)環(huán)相扣,能夠引導學生放飛想象,從中選擇一處雪景,展開細膩生動的描寫。其次,教師要組織有效的擴句訓練,很多時候學生雖然說起來侃侃而談,但是下筆時卻不知所措,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針對細節(jié)的觀察不夠細致,因此教師可組織擴句訓練。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我跌倒了”這一場景,仔細觀察場景中所存在的關鍵因素,了解跌倒的原因、感受跌倒的動作、體會跌倒之后的神情等等。
總之,低年級的寫話具有極其關鍵的基礎性作用,是日后的書面表達的根基。教學實踐中,教師有必要將寫話實踐和閱讀教學以及學生生活相關聯(lián),不僅要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還要充分放飛想象,這樣才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作文意識,才能夠在寫話實踐中有話可說、有情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