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嶺市雙城堡鎮(zhèn)中學 張正偉
培養(yǎng)個人道德是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表現。自古以來,道德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就備受人們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賦予個人道德新的內涵和定義,近年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更是深入人心。初中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與法治觀念的最佳時期。本文揭示了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形成的內在理論,通過對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的分析,提出了對于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途徑。
個體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個體認知水平不斷提高的。特別注意個體的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個體的認知在不斷變化,沒有所謂的終點。毫無疑問,個體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的形成包含在個體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個體的心理由認知、情感和意志等因素構成。個體的思想包含個體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等。個體的行為是在個體的心理活動和思想認知支配下的外在行為表現,反過來個體的行為又會對個體的認知產生影響。因此,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形成過程是隨著學生知、情、意、行的發(fā)展發(fā)生變化的。教師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的過程需要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等要素。
對于初中生來說,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想要充分發(fā)揮上述五個要素的作用,全方面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執(zhí)行轉化,就要根據不同教學階段內容的特點來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每個知識點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本文以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進行相應的敘述以及分析。七年級是初中學習的第一個階段,學生在感受新的學習生活以及新事物的同時,也出現了新型的社會關系。基于此,如果想要學生在初中階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道德與法治的認知是指學生對社會道德與法治的原則、內涵、意義以及作用的理解、認識和評價,同時這也是學生道德與法治和行為道德的導向意識。比如:教材中的“師生交往”“認識自己”等教學話題,其設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認知自己,懂得在社會上與他人相處的原則。其次,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某些角度來說,道德與法治情感是在道德與法治的認知以及對他人、事評價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愛憎感情。比如:在教材中類似于“我愛我家”這種教學課題,目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感情。除此之外,道德與法治可以說是對社會準則以及關系的一種思想信仰教育。比如:教材中類似于“珍愛生命”的課題,其設立的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拋除不健康的消極思想,樹立正確健康的生命價值觀念??偠灾?,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內容的安排都要對學生的五個要素進行深入的考慮,為學生外化于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很多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學習中,缺乏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不高,原因之一就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單純的道理講授不能讓學生有切身的體會。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也需要多樣的教學方法,僅靠教材中的例證不能具備足夠的教育說服力。
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因為本身的學科特點,難免會枯燥乏味,需要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的豐富和美化。但是,很多的政治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過于依賴課本內容。相對于語數外科目,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考試中所占分值較低又是開卷考試,很多學生教師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視程度不夠,僅僅對課本基本內容進行了解和學習。對于教材內容的拓展不夠深刻,給學生帶來的思想認知不夠強烈。
教師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與法治觀念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需要教師更新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傳授型教學模式不能使現在的初中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當前社會信息豐富,學生通過電視和網絡獲得了大量的外界信息,受到很多課堂外部因素的影響心智成長較快。這要求教師根據時代要求更新教學方式,多應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適應當今初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道德修養(yǎng),學會厚德載物和自強不息。比如:在七年級開始學習道德與法治“認識朋友”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展示更多的與朋友交往的方式,并且讓學生分組討論哪幾種溝通方式對于促進朋友間的交流更加有效和健康。然后通過展示與不同道德品質的人交往帶來的不同的影響,啟發(fā)學生提升自身道德素養(yǎng)水平,多和道德與法治觀念強的人學習交流。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在原有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基礎上提高了法治的重要性,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新的發(fā)展下的時代要求。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立足教材,更需要拓展教材。九年級“追求民主價值”單元相比改革之前的道德與法治課本,民主法治的內涵得到了深度拓展,在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主生活概況基礎上,積極地鼓勵初中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民主生活中。從被動地學習到主動地參與,從了解掌握知識到參與社會實踐,深度拓展了課堂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知行合一。
教學需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就在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中,貫穿于每個人的人生發(fā)展過程中。課本內容受限于書本載體,知識內容終歸有限。因此,教師為更好地提高教學實效,需要把教學拓展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每時每刻地感受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陶冶,樹立自己科學的認知觀,在日常生活中與同學、教師、父母及他人在道德與法治理念下融洽相處。
道德與法治信念是在個體知、情、意、行等要素相互促進中形成的,學生先要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然后逐步獲得深刻的情感感觸,堅定自身意志,最后付諸實踐。這個過程在榜樣的激勵之下能夠更容易實現。因此,我們的社會不斷地宣傳那些具有高尚的情操、堅韌的性格、堅定的愛國主義的榜樣人物。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黨和國家領導人授予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等八人共和國勛章,以國家最高的禮遇向這些具有崇高的品格,不斷為社會主義建設努力的榜樣表達了全國人民的尊敬。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學習他們忠誠、執(zhí)著、樸實的鮮明品格,共同譜寫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培養(yǎng)初中生良好品格必不可少的學科,是能給人一生帶來偉大精神支撐的科目。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時代的前進中不斷提升自我素養(yǎng),豐富教學理念和方式,有力推動學生的內在品質培養(yǎng),讓初中學生形成優(yōu)秀的道德與法治理念,成長為優(yōu)秀的新時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