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樵湖嶺小學 周玲平
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詩入手?!惫旁娫~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積淀下來的精髓,更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古詩詞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的智力與情感態(tài)度都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讓線上教育在迅速走進了千千萬萬的學校和家庭。各地在歷時半年多的“停課不停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思考最多的還是如何優(yōu)化自己的線上教學設(shè)計;如何還原教室里的活躍氣氛,讓同學們在這場猝不及防的疫情里,適應(yīng)全新的教育模式,跟上學習的節(jié)奏。
對此,在線上學習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中的《稚子弄冰》這一課時,我盡量讓同學們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歡樂。用一首詩的時間來認真琢磨詩句,走進詩境,領(lǐng)悟詩心,進而感受古詩之美。
《古詩三首》由一組三首古詩組成,在前一課時,我教了第一首《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端臅r田園雜興》是南宋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xiāng)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園詩,詩歌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田園中的不同景象,繪制了一幅幅生動的田園農(nóng)作動態(tài)圖。
在復習后,我出示了六十首里面描寫春日景色的一首:“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晌開。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教授這首詩時恰逢“雨水”節(jié)氣后,對此,我抓住這首詩中的“土膏欲動”“雨頻催”“一晌開”來咀嚼……因疫情禁足在家的同學們雖未能完全感受到春天的來臨,但隨著氣候回暖,萬物復蘇,能感受到“欲動”二字寫出的“土膏”在春光的召喚下意欲所為的萌動,這與同學們迎著春光萌發(fā)的悸動暗合,進一步體味了田園詩里的詩人字里行間表達出來的濃濃春意,勾起了同學們對春天的回憶,這樣生動形象的春日景色很好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也更見得春天神奇的力量。
詩人楊萬里是個有故事的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教學中,通過介紹詩人將三十二年前在紹興所作的“江西體”詩全付之一炬的小故事,引發(fā)同學們對新創(chuàng)“誠齋體”的興趣。而“誠齋體”詩又以絕句最為出色,這時再出示《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三首曾經(jīng)學過的古詩,進一步體會“誠齋體”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為題,改變了宋人以人文景象為主的作詩習慣,變成以自然意象為主,恢復詩人感官的自然天真狀態(tài),用活潑自然,通俗明快的語言,來還原新鮮活潑的生活,于是寫出了別具一格的“活法”詩。
這樣,就與本首詩歌里描述天真爛漫的孩童在冬日里取冰做樂的情景很好地鏈接起來,這樣的詩作感受更敏銳了,生活的情趣增加了,同學們也能更好地體會詩人活潑自然,風趣詼諧的寫作風格。
《稚子弄冰》這首詩描寫了冬天孩子們的一場嬉戲,詩句清新明快,稚子的喜樂與失望脫穎而出。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自讀自悟自學古詩的能力,大致理解起來并不困難。但詩中的“鉦”和“磬”兩種古樂器對于學生來說,既是生僻字,又是消失已久的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美譽。在禮制嚴明的古代,用靈璧磬石制作的樂器已成為皇權(quán)、禮治的象征。不管是在“樂聲盈盈、萬舞翼翼”的夏、商、周,還是在諸侯迭起的春秋戰(zhàn)國,乃至漢、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靈璧磬石都有它顯尊的位置。結(jié)合甲骨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zhí)槌敲擊的解釋,再出示同學們比較熟知的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里的編磬圖片,以及“鉦”與寺廟里銅鐘的對比圖片,讓同學們真實地了解了這樣兩件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樂器的存在。
隨后,借助《人民日報》APP 里的“奇妙漫游云逛展”欄目,同學們從“云端”來到湖北省博物館5G 數(shù)字展廳瀏覽了迄今我國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曾侯乙編鐘??吹搅司庣妰啥说捏待埣y銅套,彩繪木梁,銅鑄佩劍武士以及編鐘上刻著的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的樂律銘文……這樣豐富多元的線上資源對我們的網(wǎng)絡(luò)課堂形成了極有力的補充。
借助資料,借助注釋,從詞語到句子再到整首詩,弄懂全詩的意思,這是同學們常用的并且熟知的理解詩歌意思的方法。但僅僅弄懂詩意并不是學習古詩的全部,更不能深入體會到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少教師在古詩教學時,為了完成學時教學目標,往往教得很快,一首古詩教學結(jié)束后,學生雖然會讀、會背誦,但并沒有收獲到學習古詩相關(guān)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古詩教學應(yīng)該循序漸進,慢慢讓學生獲得自主感悟古詩韻味的方法,享受古詩帶給心靈的沖擊,引發(fā)自主學習的興趣,逐步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水平。
古詩詞的藝術(shù)魅力就在于能夠用一些簡潔、凝練的語言,將人帶入特定情境之中感受當時的氣氛,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因此接下來,我引導同學們抓住一個或幾個重要的字詞來品讀,從“脫、穿、敲、碎”四個表示動作的詞來想象四句詩所描述的場景,并借助這幾個字組詞,給予學生空間讓學生練讀,串聯(lián)畫面默背全詩;然后從“金、彩、銀”這幾個表示顏色的字來理解詩人用色彩營造意境,讓畫面更為生動;再從單單一個“弄”字來體會寫稚子玩冰的全過程,理解詩人字里行間所展現(xiàn)的孩童冬日里簡單的快樂以及表達出來的對孩童的喜愛之情……
這亦步亦趨的賞析引導,幫助同學們盡快融入古詩詞的意境,能夠有效地調(diào)動其學習情緒,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古詩詞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性,讓同學們從古詩里體悟?qū)懛?,通過自主探究,增強學生對春的觀察和描寫能力。
在同學們心中初步構(gòu)建起了讀詩的方法和路徑,再進行后面的作業(yè)就水到渠成了。 在課后作業(yè)設(shè)計中,我讓同學們運用同樣的方法來自己學習另一首《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這首詩也極富兒童生活情趣,詩中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兩句寫出梅黃杏肥,麥白菜稀,色彩鮮麗。詩的第三句,從側(cè)面寫出了初夏農(nóng)事正忙,農(nóng)民早出晚歸的情形。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以動襯靜。
這首詩與《稚子弄冰》在立意和寫作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是一個很好的自主學習材料。同學們既可以從上一首詩的學習中遷移運用,舉一反三,又可以進一步體會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系列詩作的意趣橫生。古詩學習一定要遵循從詩本身入手,再到從詩人的見解遷移到自己的見解,直至能夠賞析其他同類型古詩,并將古詩詞不斷地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方法。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多媒體圖片,曾引發(fā)網(wǎng)上熱議的日本捐贈給我國抗疫物資時的三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引導同學們了解原詩的背景、想象詩人創(chuàng)作的經(jīng)歷,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進行釋疑以及所引用的妙處,充分理解古詩在現(xiàn)實生活里的場景運用。理解了日本在疫情之中援引中國古詩這一溫暖的做法,同學們就不難體會到文字的力量更能鼓舞人心,不難體會到詩詞大概是最能言簡意賅地表達情感的媒介,也更想學習古詩,用古詩去把自己的某種心情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
與現(xiàn)實課堂教學里師生交流互動,共同展開一場情智共生的學習之旅不同,普通直播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網(wǎng)絡(luò)連麥傳輸信息延遲的問題,并不能完全給予師生真實的現(xiàn)場感。所以,網(wǎng)絡(luò)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教師不得不自問自答、自唱自圓。由于不能及時捕捉到學生的反饋,學生在家遠程學習,教師會有一種強烈的“失控感”,以及對新的在線教學方式的“焦慮感”,這就給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拘泥于課本,拘泥于教參,那必然會使屏幕那一頭聽網(wǎng)課的孩子們興趣全無。像當下的網(wǎng)紅直播們一樣,只有不斷抓住觀眾的好奇心,不斷刺激觀眾的興奮點,才能實現(xiàn)隔屏不隔愛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設(shè)計中要線上教學一定要充分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摒棄所習慣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善于營造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展開各種想象,充分利用由此及彼、以點帶面的發(fā)散性思維,帶動學生的情感以及知識有效結(jié)合,增強自身的語言應(yīng)用能力。用豐富多元的語文信息,來為學生們提供大量的學習內(nèi)容,用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多設(shè)計“以學生為中心”的驅(qū)動式任務(wù),力求展現(xiàn)出不同的學習維度,讓學生擁有相對自由的學習選擇空間,給學生更多實踐、反饋和思考的時間;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技巧和習慣,如時間管理、信息檢索、及時提問等。
就這樣,我用一首詩的時間,教學生們學會了一首小詩;用一首詩的時間, 教學生們感受了華夏文明的輝煌;用一首詩的時間,教學生們描摹了綿延五千年而不絕的如此精致的漢語;用一首詩的時間,教學生們涵泳了古詩之美,美在真誠,美在走心;用一首詩的時間,教學生們領(lǐng)悟到古詩背后的善意、文明、包容和內(nèi)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