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城關一小 周發(fā)根
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推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滿足不了現(xiàn)代教育的需求。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例如:并未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過于依賴單一的理論教學,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等等。新課標內(nèi)容指出,若要解決這一現(xiàn)象,需要使小學品德教育回歸于生活,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小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驗到品德教育的價值和作用。所以,教師在品德教育教學中,務必要注重實踐與課本知識相融合,按照學生的年齡、學習情況、性格喜好等實施生活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目前我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模式已經(jīng)有所改進和發(fā)展,其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投入了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在一些細致化的教學過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使得教育教學工作的推進還存在部分問題和限制。比如:現(xiàn)今我國品德教育課程在小學階段的普及情況,缺乏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教育教學內(nèi)容的設置與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情況不一致。另外,品德教育課堂的學習氛圍差,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這些情況都會直接影響到教育活動的開展效果。
即便如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仍然存在一部分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師,還在實踐課堂中以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其認為應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造成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給學生,而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小學生在這一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無法與平時的生活相融合。那么必然會導致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成為紙上談兵,不但無法真正地凸顯出教育教學的效果,還會因為教學實踐的不當安排,對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造成消極影響和阻礙。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回歸于生活是一個最本質的要求,全體基層教師都需要遵循“回歸于生活”的教學原則。由于理論源于生活,卻又不局限于生活,在平時,教師也需要多留意觀察社會中及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變化。在小學品德教育活動中,若教師只是單一地應用理論進行授課,教學內(nèi)容無趣、單調,就會造成小學生對課堂教學失去興趣,甚至出現(xiàn)厭煩或抵觸情緒。所以對于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而言,一定要懂得引導學生,學習一些有教育意義、實踐價值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在介紹課本中的一些圖片的時候,可以將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小故事穿插其中,使學生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由淺至深,慢慢地領會到品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不但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按照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情況、年齡分布等開展學習活動,在設置相關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中,需要與生活實際情況相融合,不但要設置清晰的課堂教育主題,也需要制定科學、專業(yè)的活動方案。同時,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小學教師也需要穿插一些比較有趣味的,生動的日常小故事或小知識,不斷地豐富學生的知識閱歷,對增強學生的道德素質發(fā)揮積極作用。品德教育課程的教材由于傳統(tǒng)教學理論與日常生活知識相對簡單,僅配上了一些基礎的圖片和文字,所以不會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對此,小學品德教師一定要深挖課程教材,在教學時引入更多有趣味性的小故事和小知識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小學二年級品德教育課《我愛我生活的這個地方》中,教師需要以互動、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這不但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再例如:在《保護耳朵》的教材中,其中理論知識比較少,只包括了兩幅圖片,教師在教學中不妨引入一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調查、實踐、討論等方式,研究耳朵的結構分布,同時結合一些常見耳疾的相關內(nèi)容講解,讓學生了解耳朵護理方面的知識。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思相對單純,沒有任何情感雜質摻和其中,所以教師需要嚴格管理教學活動的內(nèi)容與教學過程的節(jié)奏,將教材知識與日常生活情況進行融合,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fā)揮主導作用。
根據(jù)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踴躍地參與課堂實踐活動,自然也就能夠提高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貧w生活教學方式對于開展小學品德教育來說是一個要點,必須要滿足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基本要求,同時也需要借助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端正學習態(tài)度、控制學習行為,逐漸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素質。比如:當小學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鼓勵學生多進行有關日常生活中與品德素質相關的行為的交流,再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情境氛圍,通過課堂分組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多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課堂總結和歸納。
若要讓學生踴躍地參與課堂實踐活動,就需要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自由、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比如:小學教師需要研究小學生的興趣、性格等,把學生比較喜歡的幽默故事作為主體題目進行活動設計,使其與課堂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一個自由、快樂的氛圍中更加高效地學習。再例如:教師需要以講故事、小組討論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了解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的過程中,增強他們對課文知識的理解,也讓他們了解到品德教育的價值。
另外,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偏低,他們心思簡單,內(nèi)心想法、性格特點、價值理念等都與成年人有明顯的區(qū)別。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務必要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同時在篩選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也需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避免站在成人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比如:當教師在講解一篇勞動與品德教育相關的文章時,不要過多地講授理論知識,需要注重引入課外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通過諸如到超市扮演售貨員、到農(nóng)場了解家畜養(yǎng)殖技巧、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基地學習果蔬種植知識等社會實踐的具體情況,使學生感受到付出勞動過后,收獲果實時的喜悅和幸福感,也讓他們真正地體會到勞動的辛苦,懂得父母的付出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由此實現(xiàn)品德教育的教學目標。
總之,小學品德教育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其不但需要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也需要與日常的生活情況相融合,使小學品德教育回歸于生活,方可增強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方式,按照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情況等,設置清晰、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關注度。唯有如此,方可在遵循新課改的要求下提高教學效果,并逐漸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