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 冰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愛情佳話永流傳。盡管張兆和曾多次嚴厲地拒絕沈從文,但都沒有阻止他靠近她的決心,湘西的蠻小子用100 多封火熱的求愛信,終于打動了名震一方的大家閨秀。
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形成雙方不同的金錢觀與人生觀?;楹?,他們經濟狀況不佳,沈從文愛交友助人,常常拿錢來資助朋友或是學生,而張兆和卻難以理解沈從文的“慷慨”之舉,滋生齟齬。張兆和曾幫助沈從文修正小說文法,一度埋怨沈從文何以一錯再錯,豈料那是他藝術特性使然。沈從文離京赴異地任職時,總希望張兆和能陪伴左右,可是她卻從生活現實角度考慮選擇留京,減輕沈從文的經濟負擔。有人說,那是張兆和不夠愛沈從文,但張兆和作為富商之女,面臨經濟拮據自尊心強,不接受娘家接濟,只能節(jié)儉用度,一心與沈從文相守清貧歲月,足以說明她的深愛。
沈從文雖自詡“鄉(xiāng)下人”,但深心里在盡力地消解自己身上的“土氣”。他已遠離家鄉(xiāng),必須在都市中尋找自己的歸屬感。然而他失敗了,所以,才會樂此不疲地構筑他的“希臘小廟”——湘西世界。沈從文以文學的形式,實踐著精神上的還鄉(xiāng)。這一點,張兆和肯定是懂得的。
沈從文不只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思想者,他心心念念的是,一種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但現實生活是慘淡的,都市的破敗、舊習的陳腐、生存與創(chuàng)作的艱辛,羈絆著自由生命的怒放;這種思想者的痛苦,張兆和是不理解的;從這個角度看,沈從文本質是無助的、孤獨的,盡管他們深愛著。
當沈從文被迫放棄文學創(chuàng)作時,他心中郁積的塊壘無以澆注,陷入了精神危機。張兆和肯定也是極其痛苦的,但是她無力疏解。當沈從文重生過來時,他對外面的世界產生緊張感,沒有信心再拿起筆,他本希望自己能給她更好的生活,可是事與愿違。他們的愛情接受著文化與社會、物質與精神、道德與責任的無情淬洗。
1988 年,沈從文死前對張兆和說“對不起”,意味深長的三個字,滲透著他對張兆和的愧疚與深愛。張兆和在整理沈從文舊作中度過余生,她曾在《從文家書》的“后記”中寫道: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之于沈從文,張兆和無疑是愛他不懂他。他們既相濡以沫,又暗生隔閡。愛上一個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抑或是愛上一個中了形而上學之蠱的人,若有不懂得,對雙方而言將會是一種精神折磨,難免會用愛去傷害,用傷害去愛,久而久之,陷入愛情的沼澤,不能自拔不說,還要株連另一個,這也是一種愛情,永遠無解,卻總讓人欲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