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作為漢族八大民系中唯一一個不以地域為名的成員,其對地域的附著性卻并沒有減弱。傳統(tǒng)的客家研究中,“粵閩贛邊”區(qū)域社會史視角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范式。而回歸到“客家”與其它民系的對照研究,認識這一族群的“非地域性”特點,有利于全面理解其發(fā)展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
將客家族群納入到“非地域”視角進行研究,首要的即是認識到“客家”名稱對其歷史脈絡的概括??图易迦旱倪w徙史,是充滿了與當?shù)卦∶窕蛳绕谝泼竦臎_突和融合的歷史,甚至不乏較大規(guī)模的族群斗爭?;诘诌_時間上的滯后性,這一族群每到一處,都是以“客人”身份落居,并且隨時存在外遷可能,那么這種地域性也就天生的不屬于客家族群。
其次則是認識到客家族群的分布地域與行政區(qū)劃的矛盾,客家族群主要分布的“粵閩贛邊”地區(qū),是典型的山區(qū),經(jīng)濟較為落后,且在各省的族群文化布局中皆處在弱勢地位。缺乏作為主流文化存在的高級行政區(qū)域,分布于三省的邊緣地域,是客家族群難以順暢的使用“地域族群”視角進行整合的一個重要因素,自然其非地域性的存在也會更加明顯。
再者則是要認識到客家族群對文化因素的強調(diào),也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非地域性”。當素不相識的兩個人交談中出現(xiàn)了客家鄉(xiāng)音,那么這兩個人的身份認同很大程度上會定位在“客家人”這一層面上,而極有可能忽略地域差異。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對文化要素的強調(diào),一方面是“中州古韻”遺留下崇文重教傳統(tǒng)的熏陶,另一方面則是上文所述缺乏獨立的高級行政區(qū)劃,使得他們在與其他以地域作為主要區(qū)分的族群的交往中,“地域族群”的整合性處于下風,進而促進了這種“文化認同”的產(chǎn)生與運用。
理解客家族群的這種“非地域性”,是進一步理解其獨特的族群特征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應當看到,這種“非地域性”,一方面是客觀的歷史地理條件所產(chǎn)生的必然過程,另一方面也印證了“客家”作為一個移民遷徙群體的無奈與悲壯。而這種無奈與悲壯,恰恰又是推動無數(shù)客家兒女走向更加廣闊天地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