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乃忠
摘?要:人工智能自從誕生以來,給世界帶來了史無前例的革命力量。人工智能是人類發(fā)展史的必然過程還是技術發(fā)展中的偶然突變,一直備受爭議。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理解為自然史帶來的啟示,讓我們洞察到人工智能盡管改變了技術史與社會史的預期軌跡,但也以自己的特點與方式詮釋了作為“自然史的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全部定律,并為唯物史觀注入了新的證據(jù)。
關鍵詞:人工智能;自然史;社會史;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0)10-0122-08
作為人類進化史的奇點,人工智能深度改變了人類的技術進階和發(fā)展形態(tài),加劇了一些專業(yè)人士及社會公眾對人類紀的險境與不確定性的擔憂。人工智能的產生與進化是歷史的必然過程還是意外事件以及人工智能與人的關系走向,需要唯物史觀做出明確回應。馬克思把社會發(fā)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思想對人工智能的命運及其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人類的命運的闡釋給予了結構性提示。
一、何種意義上馬克思把社會發(fā)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
何謂“歷史”?在馬克思看來,“沒有發(fā)展”就“沒有歷史”。①“一切一成不變的、停滯不動的永恒下面沒有歷史可言,即使有,至多也只是觀念中的歷史,即反映在純理性的辯證運動中的歷史?!雹隈R克思注意到,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歷史。因此,“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入侵者的歷史,他們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的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帝國”③。這樣,在馬克思定義中的人類史或社會史就是斗爭的歷史和內在變化的歷史,不是事件史、活動史和形式變遷史。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論斷:“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雹苓@里的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并不是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統(tǒng)一體,而是指一定的經濟社會結構和發(fā)展狀態(tài)。把經濟社會發(fā)展理解為“自然史的過程”,是理解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鑰匙。
1.社會發(fā)展像自然史一樣是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的歷史過程
人類社會的運動和發(fā)展具有像自然規(guī)律一樣的內在規(guī)律性。所謂自然規(guī)律,首先是指自然界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是自然形成、自然發(fā)展和自然轉化的必然規(guī)定性。對人類來說,自然規(guī)律是擺脫人類意志的強制性法則。這種自然界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性也同樣存在于人類社會,即經濟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表現(xiàn)為一種客觀規(guī)律。馬克思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⑤即是說,社會史是人的交往史,社會文明的形態(tài)都是在生產、消費的交互活動中逐級產生和上升的過程。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史與社會史都有客觀規(guī)律性并不是說自然史與社會史具有內容相同的規(guī)律。
2.社會發(fā)展是人與自然矛盾運動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主張把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理解為“自然歷史的過程”,反對將社會史理解為像自然史一樣的絕對被動型。馬克思指出:“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須形成一樣,人也有自己的形成過程即歷史,但歷史對人來說是被認識到的歷史,因而它作為形成過程是一種有意識地揚棄自身的形成過程。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雹捱@種揚棄過程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過程。恩格斯說:“動物也有一部歷史,即動物的起源和逐漸發(fā)展到今天這樣的狀態(tài)的歷史。但是這部歷史對它們來說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果說它們自己也參與了創(chuàng)造,那也是無意識的?!雹咛幱谧杂筛偁帯⑸娑窢幨莿游锝绲恼顟B(tài),只有有計劃地生產,才能從社會方面把人從動物界中提升出來。人離開狹義的動物越遠,就越是有意識地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未能預見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對這一歷史的影響就越小,歷史的結果和預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
馬克思還把歷史分為社會史和自然史,并指出了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關系?!拔覀儍H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雹嗉慈思染哂凶匀涣Α⑸?,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又是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而對于人在歷史過程中的作用程度,馬克思指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⑨。
而對于人何時真正有意識、自主地書寫自己的歷史,馬克思認為:“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tài),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發(fā)展史的自然產物。”⑩即人有意識地控制社會生活過程的物質條件正說明了社會發(fā)展是人與自然矛盾運動的過程。
3.社會發(fā)展是有類似自然史總特征的歷史過程
盡管社會歷史規(guī)律不能等同于自然歷史規(guī)律,但在總特征上,它們具有相似性。這個相似性表現(xiàn)在七個方面。
一是社會歷史像自然歷史一樣是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社會歷史像自然史一樣既不是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經歷無數(shù)次新陳代謝過程。馬克思強調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進化和發(fā)展的過程,是人與自然不斷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聯(lián)系與歷史是在一代一代人的物質生產力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物質關系是人類物質活動的實現(xiàn)形式,并構成了人類全部關系的基礎。
二是社會歷史像自然史一樣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即137億年前產生宇宙,45億年前產生地球,38億年前產生生命,5億年前植物與動物分離。就生命體的進化來說,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做了詳細闡釋。最古老的原蟲進化出細胞,細胞構成了整個有機界的發(fā)展基礎,并分化出植物和動物。動物又分化出無數(shù)的綱、目、科、屬、種,并形成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又進化出一種具有自我意識的人。社會形態(tài)從奴隸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變遷也說明了這是一個由低向高的進化過程。
三是社會歷史像自然史一樣并不是直線進化的,而是曲折發(fā)展的。生物進化并非都是連續(xù)緩慢的過程,也出現(xiàn)過多次突變現(xiàn)象。社會發(fā)展史也表明,在一些地區(qū)并非按照社會形態(tài)的一般規(guī)律依次發(fā)展,也存在跳躍性的發(fā)展。
四是社會歷史像自然史一樣存在奇點。大約5億4200萬年前到5億3000萬年前的寒武紀,生命物種大爆發(fā),被生物學家稱為生物進化史上的“奇點”。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由于挑戰(zhàn)人為自然立法的地位,也被稱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奇點。
五是社會歷史像自然史一樣,雖然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但同樣也存在偶然性,都符合“偶然中的必然”的歷史辯證法。如果說恐龍的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假如相差一秒或小于一秒,則撞擊的位置就不是現(xiàn)在的墨西哥灣而是大西洋或太平洋,那么恐龍就不會滅絕,哺乳動物就不會獲得巨大的進化空間,人類也就不會誕生。在馬克思看來,今天是過去發(fā)展的結果,任何偶然都是歷史積累的必然。
六是社會形態(tài)與自然形態(tài)存在相似性。馬克思曾說:“正像在地質的層系構造中一樣,在歷史的形態(tài)中,也有原生類型、次生類型、再次生類型等一系列的類型?!盉11馬克思用地質的形態(tài)類比社會形態(tài),不僅說明了社會形態(tài)的差異性,同時也說明了社會形態(tài)與自然形態(tài)存在某種外在相似性。
七是社會史像自然史一樣是無限循環(huán)的,即自然界有生有滅,人類文明消失后還會有其他文明在宇宙中誕生。
馬克思把社會發(fā)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和“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思想,深刻闡明了人與人的關系是以人與自然的交換關系為基礎的,社會規(guī)律是以人的內在尺度占有“物質交換”的規(guī)定性,社會史本質上是以人與自然矛盾為中心的矛盾體系的運動過程。把社會發(fā)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為信息時代人與自然物質交換的產物——人工智能的產生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解釋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人工智能發(fā)展過程的矛盾運動
海德格爾認為,人類不能對技術進行控制,技術有自己獨立的發(fā)展模式,即技術決定論。在技術決定論看來,技術具有自主性,具有獨立的發(fā)展力量。同時,技術決定社會發(fā)展的其他因素。技術的自主性表現(xiàn)為技術有自身的獨立發(fā)展路線和內在邏輯。由于蒸汽機和航海技術的出現(xiàn),資本主義工業(yè)生產得到了巨大發(fā)展,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建立。1970年代,Rapp(拉普)提出技術分析哲學,批判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具有文化社會背景,技術不是本質主義問題。技術不是自然進化,而是人有目的的過程,技術活動可以融進社會活動,即技術是一個歷史概念。而在馬克思看來,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實踐的中介,是現(xiàn)實生產力,具有中介性、實踐性等特征,體現(xiàn)出人和自然界的交換關系,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皺C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xiàn)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才是經濟范疇。”B12根據(jù)馬克思的理解,技術是社會發(fā)展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即技術擁有自身的歷史邏輯,但并不是技術決定論。
1.信息時代人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之間的矛盾運動導致人的自然力的必然飛躍
使用工具盡管不是人類所獨有,但動物使用工具的種類、范圍、程度和進化率遠不能和人類相比。工具的形態(tài)是與生產方式緊密聯(lián)系的,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工具的分化和勞動工具的專門化,是工場手工業(yè)的特征。機器是在工廠手工業(yè)分工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強調,并不能僅僅用“工具是簡單的機器、機器是復雜的工具”(外型上的復雜程度)來理解工具與機器之間的關系,要從歷史的要素出發(fā)才能把握其本質區(qū)別。機器與工具的區(qū)別不僅在于機器有發(fā)動機、傳動機構、工具機或工作機三個分工不同的部分,根本在于以工具為主的工場手工業(yè)中,社會勞動過程的組織純粹是主觀的,是局部工人的結合;而以機器體系為特征的大工業(yè)具有完全客觀的生產有機體,是完全的集體協(xié)作,即機器產生了集體力。
20世紀50年代末,機器人出現(xiàn),并被迅速投入大工業(yè)。機器人的本質是一套具有人類活動特點的自動化系統(tǒng),工作原理是執(zhí)行設計者提前設定的工作程序自動工作。而智能機器人則是與人工智能(AI)結合的工作系統(tǒng)。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智能機器人不再僅僅執(zhí)行設定的程序和工作步驟,而是有自己的想法,下一步工作向哪個方向由自己決定。智能機器人可以解決目前我們無法掌握的大規(guī)模和復雜性問題。例如,自主機器人可以通過自動搜索廣闊的、未開發(fā)的空間來尋找新的對象、配方和答案。
從1956年在美國漢諾斯小鎮(zhèn)的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人工智能(AI)的概念到今天已經走過了60多年,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個線性漸進過程,而是經歷了提出—上升—冷卻—爆發(fā)—大爆發(fā)幾個時期。1959年IBM專家創(chuàng)造機器學習,1966年MIT教授展開首次人機對話,推動了智能概念的深化和運用,這個時期是人工智能的上升期。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前,由于對人工智能發(fā)展方向理解的爭論,人工智能并沒有任何較大建樹,于是AI被學術界認為是一個前景黯淡的學科,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也因此進入了寒冬。20世紀90年代后,人工智能有了神經網絡、貝葉斯網絡、進化算法、支持向量機等機器學習技術工具的支撐,呈現(xiàn)快速發(fā)展,以至于1997年國際象棋傳奇卡斯帕羅夫輸給IBM的“深藍”后,人工智能再次進入公共領域。而2012年則是人工智能發(fā)展史上的不平凡之年,多倫多大學教授、“深度學習之父”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和同事們在這一年開發(fā)了一個多層神經網絡,從此,以多層神經網絡為基礎的深度學習被運用到語音識別、圖像分析、視頻理解等廣泛領域,人工智能獲得了爆發(fā)式發(fā)展。目前,在計算能力、大數(shù)據(jù)移動設備以及共享圖像和數(shù)據(jù)的強大保證下,人工智能不會再次進入寒冬。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fā)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盉13人工智能的本質是由于大工業(yè)和信息化造就的自然的變化和人的身體所蘊藏的自然力(體力及其智力)的釋放。因此說,人工智能的產生是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過程。人工智能產生與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及其任何形態(tài)都將在人的控制之下,因為整個過程既是智能的發(fā)展過程,也是人自身自然力同步發(fā)展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勞動的材料還是作為主體的人,都既是運動的結果,又是運動的出發(fā)點?!盉14人的自然力的巨大飛躍既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也是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
2.機器與機器體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促使“物聯(lián)性智能”的形成
機器是工具的歷史結果,機器群是獨立機器的歷史結果。從工具到機器,再到機器群,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工具推動了機器的形成與發(fā)展,反之,也促進了生產機器的工具的發(fā)展。機器的增多與改進,推動了機器的集群化,反之,集群化的機器由于相互的聯(lián)動與配合,則需要單個機器的改進。而當機器集群化達到一個特定歷史階段時,集群的機器則形成機器體系。這個歷史的形成,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勞動對象順次通過一系列互相連結的不同的階段過程,而這些過程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為補充的工具機來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機器體系才代替了各個獨立的機器”B15。即是說,當整個生產過程都可以由機器進行流水線完成的時候,機器體系才真正完成。大工業(yè)似乎完成了真正機器體系的實現(xiàn),然而,這種機器體系僅僅是真正機器體系的一級系統(tǒng),真正機器體系需要三級系統(tǒng)才能完成。
一級機器體系相比過去的獨立機器和機器群而言是自動化的、連續(xù)的、高效的,但它是局部生產的、初級機器體系的;二級機器體系是物聯(lián)的、擴大局部生產的、基本機器體系的;三級機器體系是人機合一的、完全自主的、全面生產的、完全機器體系的。機器與機器群的發(fā)展,推動一級機器體系發(fā)展的要求,而一級體系的形成則要求機器和機器群以更適應機器體系的連續(xù)性、物聯(lián)性、高效性發(fā)展,機器的智能就被提出來。隨著機器智能的發(fā)展,一級機器體系有向二級機器體系發(fā)展的要求和可能,隨著二級體系的發(fā)展,需要對組成二級機器體系的機器和智能體進行升級。隨著智能體的發(fā)展,二級機器體系有向三級機器體系發(fā)展的需求和可能性,此時,三級機器體系在機器與機器體系的矛盾中實現(xiàn)真正的機器體系。從技術本質來看,真正機器體系的實現(xiàn)是信息與大數(shù)據(jù)讓人類進入一個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物與物之間的這種超聯(lián)結性使人感到生活從未有過的高效、高質和高能,符合人的本質的發(fā)展對聯(lián)系的要求和對智慧的理解。于是,一種被定義為“物聯(lián)性智能”進入人類世界。
3.社會有機體的客觀性與生產有機體的客觀性之間的矛盾運動引發(fā)人類有機生活的智能表達
生產有機體是馬克思解釋社會生產變遷過程的重要概念,是指人類的生產的組織體系。由于這種組織體系的各個部分相互聯(lián)系緊密,從而呈現(xiàn)出有機性。人類古老的生產有機體十分簡單,是以自然血緣聯(lián)系的臍帶為基礎,或者以直接的統(tǒng)治或被統(tǒng)治的關系為聯(lián)系,這種關系由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神秘性沒有揭開,所以大都是以宗教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從而,這種生產有機體沒有客觀性。隨著人類組織生產能力的提升,特別是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fā),自然力以前所未有的大工業(yè)和機器群形式展示在人的生產與生活之中。這種生產有機體的客觀性大大增強,人們以生產活動的豐富感性獲得了這種客觀性。而自然力的宗教性、人與人關系的宗教性,則隨著機器的快速轉動被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資本關系所粉碎。因此,馬克思說:“在機器體系中,大工業(yè)具有完全客觀的生產有機體,這個有機體作為現(xiàn)成的物質生產條件出現(xiàn)在工人面前?!盉16
資本占據(jù)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客觀性推動了生產有機體的客觀性,反之,生產有機體的客觀性也推動了人與人聯(lián)系的有機性及其客觀性。生產中機器體系的信息化形成的緊密聯(lián)系性,很快擴展到生活各個方面的緊密聯(lián)系性,打開了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有機性空間。而社會生活的有機性的需求側向機器生產有機體的供給側則提出了進一步的供給要求。社會有機體與生產的機器有機體供求之間的矛盾,推動了具有有機性本質的智能機器、智能生產、智能交往、智能生活這一系列客觀性的誕生。
4.社會人的身體器官與大腦器官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及人類智能的外化與升級
雖然圖靈于1954年就已經去世,但他提出的著名命題“機器能思維嗎?”(“Can machine think?”)卻成為人工智能新紀元無法避開的元問題。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目前大都被放在形而上學的框架中,因此很難獲得科學性結論,即使有預測性結果,也毫無啟發(fā)性意義。只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人的生產器官的形成史”B17中的矛盾運動去把握,才能獲得答案。
人體的器官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矛盾推動了人類的器官的進化。人類大腦只有1%的基因不同于黑猩猩,這個不同的基因被稱為ARHGAP11B,正是該基因讓人類擁有更大的大腦和更高級的智慧,從而成為地球的主人。ARHGAP11B不僅存在于現(xiàn)代人類基因組中,也同時存在于尼安德特人和杰尼索娃人中,他們是人類的遠古近親。大自然這個似乎偶然性的變異存在著歷史的必然性。因為古人類最早與黑猩猩有差異的是手和腳等身體器官,而不是大腦。而人腦不能滿足身體其他器官功能的發(fā)揮,于是,人腦必須進化以適應身體其他器官的需要。
語言之所以出現(xiàn),就是人的身體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語言器官的配合。而語言器官(人體發(fā)音部分)本質上是人腦器官,語言的出現(xiàn)實質上是人腦的進化,即語言的出現(xiàn)是人的身體所需要處理的信息與人腦所處理信息能力之間的不平衡的矛盾所致。語言出現(xiàn)后,人類個體之間的信息得到快速分享,這極大地增強和加速了人類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身體其他器官的進一步進化。需要注意的是,語言體系在不斷更新,這是生命演化的動力所致,但更新后的語言又成為人類新的進化動力。
人工智能時代的出現(xiàn),是以大工業(yè)和機器體系為基礎的。在此前提下,人的身體及其延伸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強,產生出大量的工業(yè)信息、科學信息和生活信息,而此時人的大腦已經無法適應這個爆炸性的信息量,即失去處理這種巨大信息量的能力。此時,人的大腦必須做出調整,以適應人的身體器官及其延伸(機器、機器人)所產生出來的信息處理需要。人工智能就是這種需要的必然產物。而我們對智能的理解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機器力的增強和自動化部分,即人的身體功能延伸部分;另一個是智能部分,即人的大腦延伸部分。人的大腦延伸部分主要包括對信息的認知部分和處理信息部分,整體上都屬于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兩個方面的矛盾運動實際上就是第一個方面的發(fā)展需要第二個方面進行調整。同時,第二個方面的突破也會促進第一個方面的進一步突破。人類的學習機制也是同樣的原理。今天人類為什么需要學習更多、更先進的學習方法,就是由人的身體生產器官進化需求推動的。
2.最適合人類本性的物質交換將成為人工智能的最高本質
馬克思分析了一切社會形式和生產方式,包括文明社會的人像野蠻人一樣,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進行斗爭。這種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斗爭隨著人的需要和人的發(fā)展而擴大。在這個必然王國中,“社會化的人,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jié)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tǒng)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B23。因此說,人工智能的誕生與發(fā)展過程也是因為人的需要與自然物質交換進行斗爭的必然王國過程。
人工智能的技術特點是以萬物賦能、萬物賦智為目標,因而是在最接近人的需要、人的發(fā)展,特別是人的本性上進行技術革命。這種技術的本質仍然是提高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從而發(fā)展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因此說,人工智能是真正面向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物質變換,這既是必然王國的繼續(xù),也是自由王國的開始。由于AI目前仍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可以說是數(shù)據(jù)智能時代),AI的實現(xiàn)主要是依賴計算機的巨大算力和巨大的存儲能力,但在未來的發(fā)展中,AI將可能融入邏輯、思維等人類本性的內容。從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史來看,基本上每10年都會看到不同技術的統(tǒng)治:20世紀80年代的知識型系統(tǒng)、20世紀90年代的貝葉斯網絡、21世紀00年代的矢量機器以及21世紀10年代的神經網絡。21世紀20年代應該也不例外,深度學習時代可能很快就會結束。
從人工智能對人自身生命與學習能力方面看,科學家的目標,除了在未來創(chuàng)造大量納米機器人,讓它們自動且不間斷地在身體內巡邏,尋找各種疾病信號,可以把病原體、腫瘤等一系列免疫系統(tǒng)錯誤進行修正,還將讓大量納米機器人覆蓋人的大腦,構成一個電極網,進而形成新的大腦皮層,直接讀取或輸入大腦信號,最終做到人與人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自由傳輸思想、下載思維,在短時間內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般人類無法擁有的超能力。盡管納米機器人與腦機接口的發(fā)展尚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克服,但其發(fā)展方向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最好的科技,是讓你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AI終將如此??梢源_定的是,未來人機交互的需求越來越取向于簡單化、多樣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發(fā)展。
3.人工智能的結局與人類思維著的精神同步
人工智能哲學需要直面人與智能的關系、人工智能將走向哪里的嚴峻問題。人工智能在人類未來生產、生活與社會關系的前景,需要從社會歷史的進程中考察機器的地位從而獲得啟示。
從生產關系的發(fā)展來看,機器不僅是人類勞動實踐的中介,也是社會關系的中介。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機器還從根本上是資本關系的形式上的中介,即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契約發(fā)生了革命”B24。在機器產生之前,工人和資本家都因為各自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而獲得自由,工人通過出賣勞動力和資本家形成契約。機器產生后,童工也成了契約的一部分,工人出賣妻子和兒女而成為奴隸的販賣者,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契約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作為最先進的機器,人工智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同樣會引發(fā)工人與資本家之間雇傭平衡的契約被打破。智能機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程度代替人工勞動,從而加劇無產者的貧困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加快資本主義的滅亡。而在社會主義制度內,人工智能以人工勞動時間的減少和技術的共享本性促進了人的自由發(fā)展。從長遠來看,在全球全部進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人工智能將會以更新的發(fā)展速度和狀態(tài)促進人的潛能的進一步的解放。
從技術風險及其管控來看,人工智能產生的風險的種類及其程度是過去一切人造物產生的風險難以企及的。以智能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智能技術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重大風險:一是人類物種的風險,無論是基因編輯還是人機接口、人機合一,都會面臨人類物種的生物安全風險;二是智能武器的風險,它對于人類和地球具有更加災難性和不確定性的危險。目前一些國家已經在研發(fā)智能化的生物武器和生物化的智能武器,比如,通過收集數(shù)百萬個小時的無人機拍攝視頻,精準識別其中的人臉和物體,通過納米機器人進行精準打擊。一些國家、國際組織已經注意到這兩大風險,頒布了一些相關法律和國際條約,但其風險依然存在。人類被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所毀滅的歷史事件存在發(fā)生的可能。從歷史經驗來看,人類從整體上具有管控自己創(chuàng)造物的能力。
從歷史的最終結局來看,作為人的智慧產物的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及其結局,將與人類思維著的精神同步。在恩格斯看來,宇宙世界永恒運動的循環(huán)時間是我們的地球年所無法度量的。在宇宙循環(huán)尺度上,“有機生命的時間,尤其是具有自我意識和自然界意識的人的生命的時間,如同生命和自我意識賴以發(fā)生作用的空間一樣,是極為有限的”B25。人工智能無論以何種形態(tài)發(fā)展,它終究是人類思維著的精神的產物,無論經過多長時間,都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人工智能的產生、發(fā)展及其以任何形式從地球走向太空,都意味著人類對自身生命形式的突破和對人類(個人和人類紀)極為有限的生命時空的克服。
四、結語
恩格斯說:“我們不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類社會中,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有自己的發(fā)展史和自己的科學。因此,問題在于使關于社會的科學,即所謂歷史科學和哲學科學的總和,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xié)調起來,并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盉26只有在歷史唯物主義提示下,人工智能介入的人類社會改造史才是一個科學社會史。人工智能開辟了一個新的文明,與舊文明之間的差異超過了新舊石器之間的變差。人工智能的生成過程及其矛盾運動確鑿地說明了作為技術的奇點不是歷史的外在物,而是歷史本身的唯物主義的必然環(huán)節(jié)和邏輯結果。它延續(xù)了歷史的總趨勢和對歷史總體質料的依賴,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充分傳達,因而必然被“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也因此是人類加以改造的歷史的自然構成。
注釋
①②③⑧B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147、767、66、162頁。
④⑨B15B16B17B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9—10、436、443、429、455頁。
⑤⑦B2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274、279頁。
⑥B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1、187頁。
⑩B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2、177頁。
B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1頁。
B18《科學家發(fā)明“半人造子宮”并成功產下后代》,《環(huán)球科學》2020年7月1日。
B19《馬斯克再談AI威脅論:智能不僅屬于人類》,澎湃新聞,2020年9月29日,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399207.
B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8頁。
B21《顧凡及:我們只窺測了人腦奧秘的冰山一角》,澎湃新聞,2019年7月30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038103.
B22《模擬人腦項目徹底宣告失敗:耗資10億歐,如今死得悄無聲息》,澎湃新聞,2019年7月29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033165.
B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8—929頁。
B2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4頁。
責任編輯: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