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頒給了哈維·阿爾特、邁克爾·霍頓和查爾斯·M·賴斯三位科學家,表彰獎勵他們?yōu)榭箵粞葱员透窝鬃鞒龅臎Q定性貢獻。阿爾特因為喜歡寫詩而被戲稱為“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耽誤的文學獎得主”。
諾獎歷史上,喜歡藝術的科學家不少。諾貝爾自己就是化學家、詩人、小說家。愛因斯坦熱愛小提琴,他甚至說他的小提琴要比他的物理學高明一點。證明瘧疾是由瘧蚊傳播,并獲得19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羅斯,寫的愛情小說《奧莎雷的狂歡》是英國20世紀30年代十大暢銷小說之一。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霍夫曼出版過5本詩集。
這些“藝術科學兩開花”的例子生動證明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的一段簡潔而精辟的描述:“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p>
如果從大腦的學習來說,他們都是專注模式和發(fā)散模式的完美統(tǒng)一。
工程學教授芭芭拉·奧克利在《學習之道》一書中介紹了大腦學習的兩個模式——專注模式和發(fā)散模式?!秾W習之道》認為,專注模式和發(fā)散模式是每個人都能掌握的學習模式,學習不好的人,只是在大腦中不善切換這兩種學習模式。專注模式就像手電筒打出一條細細的強烈的光束。當這條光束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不妨把手電筒的光束調寬,光的強烈程度降低了,照射范圍卻擴大了。這兩者是需要結合的,只有在集中注意力、持續(xù)一段時間深入的專注模式基礎上,對問題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但是還是沒有答案,這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停止當前的學習,放松去做一些看起來不相干的事情,比如跑步、聽歌、遠眺或者冥想,實際上大腦后臺依然在運行。人們常說的“靈光一現(xiàn)”就是發(fā)散模式的思考結果。
發(fā)散性模式起作用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避開定式效應,是指大腦里最初的想法會阻礙之后更好的想法的產生。第二個是把不同的想法組建連接成知識網(wǎng)絡。成功的科學家、企業(yè)家、藝術家,都會進行大量閱讀,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所謂觸類旁通,大腦中構建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越強大,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
(摘自《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