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沛宇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網絡時代的完善,我國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條件較之前有巨大的變化,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不斷增多,在所有刑事民事案件中所占的占比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國一個明顯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而關于青少年的法定責任年齡,也有著許多爭議,無論是網上的投票,還是社會法律調查,都有相當多的人表示認為現代的青少年受網絡環(huán)境影響,生活條件的改善都使他們更早地接觸社會,心理也更加成熟,法定責任年齡應該下調。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刑事責任年齡;犯罪原因
青少年犯罪每個國家的法定年齡不同,在我國不滿十四周歲是無責任能力年齡階段。中國、德國、日本等都以十四歲作為法定責任年齡;英國為十歲;美國有一半多的州沒有規(guī)定法定年齡,一半推斷七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負法律責任。在我國有關的法律文件中,對青少年準確年齡的認定沒有明確的說明。青少年犯罪或者說大家所關注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國也是極其重視的事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青少年青春期身心生理原因
在青春期這個對于人生來說非常重要的發(fā)育階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產生了強力的變化,生理上愈發(fā)趨向于成年人,但是心理并沒有完全發(fā)育成熟,無論是觀察事物,待人接物還是思維活動都具有相當的片面性。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過渡時期,在成長階段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控力弱,不能夠抵御外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青少年易沖動,模仿力強,希望吸引他人注意力,更易被誘惑實施犯罪。
我國青少年大部分都處于學生時期,周圍所接觸的都是老師和同學,此時自尊心強,發(fā)生矛盾時,輕易就會受到傷害,心情抑郁的同時產生逆反心理和報復心理。青少年群體中獨生子女的比重越來越大,他們從小在家人的寵愛甚至溺愛下成長,更加自私自利,沒有責任心,不愿意謙讓,造成冷漠狹隘的心理。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我們的社會正處于高速變化的信息時代,社會各方面都受到文化和思想的沖擊,信息時代的來臨也讓青少年們過早的接觸外界信息,對青少年們的思想發(fā)育有著巨大的影響。特別對于農村的少年而言,生活環(huán)境,思維廣度較城市中的青少年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處理信息的時候難以分辨好壞,區(qū)分優(yōu)劣,容易全盤接受并且思維行為都受到影響。而青少年模仿力強,更加可能會去模仿,學習對他們來說引起興趣,刺激心理都事情,進而變相導致了青少年的犯罪行為。
在無孔不入的網絡信息時代,新型的流行文化層出不窮,JK,洛麗塔,球鞋等。這種高消費意識的大量宣傳,使得青少年們產生向往物質生活的思想和追求金錢的欲望,嚴重侵蝕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青少年為了謀得錢財而走上犯罪道路。同時,網絡文化市場的失控,使得網絡上充斥著不良文化,含有暴力血腥,性欲淫穢的音像制品,網頁游戲甚至廣告等等都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強力的負面影響,沉迷網絡中的虛幻世界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結構及教育的影響
家庭是人最初接觸的,也是最重要的場所,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青少年犯罪者更多的受到來自家庭的不良教育的改變。從家庭結構和教育兩方面來看,家庭結構相對松散的家庭中,孩子的犯罪率較高。所謂家庭結構松散就是雙親家庭的父母多為事業(yè),經濟耗費相當大的精力時間,或者家庭中子女較多,無法看顧到每一個孩子,于是父母便變成了“影子父母”。使得青少年中青春期的許多心理問題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解決,只能從他人或社會尋求幫助,釋放壓力。
家庭教育方面,孩子從出生就在注視著父母的道德品質、言行舉止,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極端化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讓孩子產生犯罪行為。極端化的教育容易使青少年過于自卑或者過于自由,更易情緒化從而激情犯罪。父母存在分歧的教育方式也會讓孩子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陷于兩種教育方式的矛盾之中。同時,溺愛,嬌慣,過度容忍,行為粗暴,期望過高,控制欲強,缺少交流溝通也是當今社會下父母容易出現的問題。不良的家庭教育,會導致青少年許多的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如自私,冷漠,孤僻,粗魯,抑郁,易怒等等,在與社會上或學校里的人群產生矛盾時,很容易因為無法控制情緒而實施暴力犯罪。
關于青少年犯罪的法定責任年齡的爭議,我國對于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無論實施那種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我國刑法對此規(guī)定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教育少年兒童,對與他們的犯罪行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著重與教育、改造、挽救青少年兒童。雖然現在網絡技術的發(fā)達使得未成年人過早的接觸社會,心理更加成熟,但是青少年犯罪主要還是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依照他們目前的心理和生理都無法清晰地認知這個世界,分辨所看到聽到的觀念的正確與否,無法正確地處理網上過于繁雜的信息。而教育就是對其的引導和指引,避免他們未來有可能的犯罪行為。與其降低法定責任年齡,不如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性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安全地度過成長發(fā)育的過渡期。社會家庭和學校都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付起責任,不能忽視學生的法制、心理、道德的教育而片面地關注他們的成績,避免學生行為、心理逐漸失控,產生犯罪心理。國家明確了對于青少年犯罪的態(tài)度,同時也應該付出相應的行動,對于青少年的法制道德教育加強重視,從而有效地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案件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華東政法學院.《青少年犯罪問題》.2005年版第三期
[2] 黃德祥.《青少年發(fā)展與輔助精要》
[3] 《刑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
[4] 柳麗麗.《淺析青少年犯罪特點及其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