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論語·先進》(第八)記述: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死后,其父顏路請求孔子賣掉坐車替顏回買外槨,但孔子拒絕了。后世很多人在解讀這個故事時對孔子此做法大為不解。筆者用“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方式,探討身為圣人的孔子的處事觀。
關(guān)鍵詞:《論語》 孔子 禮文化
《論語·先進》(第八)上說,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死后,其父顏路請求孔子賣掉坐車替顏回買外槨,但孔子拒絕了??鬃泳芙^顏路的原話是:“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p>
“槨”是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鬃訉︻伮返木芙^,成了后世反孔的人攻擊孔子的一支矛,說孔子不近情理,講究擺譜,一輛破車,既舍不得為自己的兒子付出,也忍心拒絕用于自己最得意弟子的身后之事。對于這樣的看法,筆者始終懷疑,難道我們這位中華文化之集大成者,仁人君子士大夫的楷模、歷朝歷代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孔老夫子,就是這樣的氣度胸襟?
孔子之拒絕顏路,所說的話,載之于書,人所共見。然而,孔子拒絕顏路的真正意思,是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是否言外尚有深意?而這個隱藏在字面之下的深意,才是孔子的初衷?筆者認為,孔子的話只是托辭,其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或者說他對顏路不失時機的教育(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隱藏得很深,需要一番辨析思索才能了然于心。
孔子學問通天徹地,時人無法望其項背。顏回慨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子貢也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夫子之門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子張》),但孔子不是一個囿于成見、不知靈活通變的呆板的人??鬃拥囊虿氖┙淌谴蠹夜J的。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孔子對子路和冉有卻有完全不同的回答,對子路的回答是:你還有父兄在,怎么可以聽到了就去做呢?對冉有的回答卻肯定而果斷:對,聽到了就去做!這是孔子根據(jù)子路和冉有兩人不同的個性所做的針對性教育:“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對于性格豪俠激進的子路,適當抑制一下,而對于迂緩退縮的冉有,則應(yīng)該推一把。
《雍也》記載,子華出使齊國,冉求為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小米,孔子起初答應(yīng)給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點,孔子又答應(yīng)給二斗四升,最后冉求卻自己增加到了八百斗。孔子并沒有過多責備冉求,只是委婉地說,子華“騎肥馬,衣輕裘”,已經(jīng)挺富有了,只需救濟急難的人,沒必要幫助富的人更富。與此對比,對于在自己家當總管的原思,孔子發(fā)給他九百斗小米,原思拒絕,孔子對他說:“不要推辭,你可以拿去分給鄰居和鄉(xiāng)親們!”這就是孔子“周急不繼富”的態(tài)度,當用則用,不當用則沒必要奢侈浪費。
孔子“溫、良、恭、儉、讓”,一個有豐富內(nèi)涵的人,也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鬃釉谟袉适碌娜伺赃叧燥?,從來沒有吃飽過(《述而》)。朋友死了,沒有親人收殮,孔子就替他辦喪事。碰到有喪的人,即使關(guān)系密切,孔子也一定斂容變色,哪怕在車上,也要俯身表示哀憫。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來只問傷著人了沒有,卻不在乎馬的情況(《鄉(xiāng)黨》)。
一個并非呆板,也不吝嗇,卻極富同情心的人,為什么就舍不得讓出自己坐的車給最得意的門生用這人生最后一次?不能步行、需要坐車真的就如此重要、無法變通嗎?這是孔子真正的理由嗎?
顏回是孔子反復贊嘆的弟子,他深得孔門道統(tǒng),卻不幸短命,三十二歲就死了。從《先進》篇知,孔子對顏回的先自己而去有多哀痛,反復說“天喪予!天喪予!”但是,孔子卻反對厚葬顏回。后來,學生們還是厚葬了顏回,孔子說:“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笨鬃幼约悍堑回暙I車子出來,對于門人弟子鋪張排場辦顏回喪事的做法,也并不贊成,很遺憾地說出了上面這番話。將孔子的這番話與前邊拒絕顏路的話對照分析,我們至少可以明確這樣一點:孔子反對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厚葬!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只有棺,沒有槨地下葬了。
對于道義禮儀,孔子自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但對于他人,孔子只是提倡,卻并不強迫。因為禮儀的本質(zhì)是必須發(fā)乎內(nèi)心,再形之以外,如果只有形式而無內(nèi)在,那就沒有講究道義禮儀的必要了。在《陽貨》篇,孔子關(guān)于喪期問題與宰我的對話中,就體現(xiàn)了“喪致乎哀而止”的精神。宰我認為,三年喪期太長了,改為一年就可以了,那么孔子就問他,吃白米飯,穿錦緞衣,你能夠安心嗎?宰我回答安心,孔子說,你安心,就那么做吧!君子居家守喪期間,吃美味的食物不香甜,聽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也不覺得舒服,所以才不那么做,如今你既覺得安心,你就那么做吧!宰我走出去之后,孔子說他“不仁”,連天下的“通喪”也做不到。相當于現(xiàn)在的老師批評學生,不遲到不早退,遵守校規(guī)校紀,是對一個學生的基本要求,如今你這基本的做不到,成績也達不到班上的平均分,你竟還能心安理得?
孔子贊成精簡禮節(jié),但精簡的前提是必須能充分地體現(xiàn)禮的根本,即誠敬?!蹲雍薄菲獙懙剑瑢τ诙Y帽由麻改制為更節(jié)省的黑絲綢的做法,孔子表示贊同,但對于臣見君,由原來堂下堂上各拜一次簡化為只在堂上拜一次的做法,孔子并不贊成,因為那是傲慢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和形式應(yīng)該統(tǒng)一,而內(nèi)容猶重于形式??鬃诱f:“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顯然,禮樂的根本,在于誠敬,玉帛鐘鼓之類,不過是借以表達誠敬的媒介,只講究其外,不注重其內(nèi),是孔子所不贊成的。
對于人們所說的一番話,有時往往不能僅由字面理解其意思,這是由話語表達的技巧決定的??鬃右灿胁谎远?,或者顧左右而言他的情況,甚至有時也開開玩笑?!缎l(wèi)靈公》篇就寫到,衛(wèi)靈公詢問孔子關(guān)于軍隊列陣打仗的問題,孔子回答他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曾聽說過,行軍打仗的事,我沒有學過。”說了這番話后的第二天,孔子就離開衛(wèi)國了。顯然,孔子這里是搪塞衛(wèi)靈公,他不喜歡戰(zhàn)爭與屠戮,自然不會教衛(wèi)靈公打仗的方法。《陽貨》篇記載了孔子這樣的兩件事。第一件是戲謔子游。一天孔子到武城去,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就“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引得子游跟他發(fā)急,說以前我曾聽您說過,人們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愛人,容易管理,我可是按您的教導做的呀!孔子最后不得不點透他:“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爾”!第二件事是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說有病沒有見他,卻在傳話的人出門時拿起瑟來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到。孔子不想見孺悲的真正原因,后人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孔子也有“言非其實”的時候,卻是顯然的,而隱藏在其中的深意,卻不那么容易讓人理解。有一則禪的故事說:一位徒弟入寺多年,每天灑掃庭院,端茶送水,尚未開悟,一天對師傅說,他入寺以來一直勤勉修行,自認非常盡心,可是一直沒有得到師傅的開示,請師傅教他一點真正的佛法,師傅說你可冤枉我了,每天你向我合十我對你低眉,你端茶水來我替你喝下,我無時無刻不在教你佛法,你怎能冤枉我沒有教你!也許,我們就像那位愚鈍的徒弟,理解不了圣人的不言而教??鬃釉?jīng)說過:“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保ā妒龆罚?。古圣先賢的教誨如太陽般無私普照,我們自己沒有得到溫暖,就說太陽沒有發(fā)光,顯然是不對的。
顏路如果聽鑼聽聲,聽話聽音,應(yīng)該可以明白老師拒絕他的話當中的這么幾層意思:首先,老師提供了他自身解決問題的參考:“鯉也死,有棺而無槨?!蔽乙彩且驗楦F,兒子孔鯉死后裝了一層棺就下葬了,并沒有槨。言外之意是,我以前這么做,也并沒有什么大不了,你不妨也可以這么做。其次,顏路還應(yīng)該聽出更深一層的意思:我自己的親兒子我都沒有賣掉車子為他置辦外槨,如今對于我“視猶子”的顏回我也不會這么做的。最后,需要用車不能步行不過是孔子的托辭,盡管這是一個很實在的理由。那個時代庶民與士大夫禮儀有別、尊卑懸隔,“不能徒行”就是當時大夫的身份證或名片。但是也并不見得這部車就無法舍棄,只看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就如同有人要來借我們一樣東西,我們不想給,就拿一個很堂皇的理由來回絕一樣。也如同《子罕》篇孔子對“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爾”的評價:“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你不是真想呀,如果真的想念,那有什么遙遠的呢?也正如俗話說的:要想做總是有辦法的,不想做總是有理由的??鬃颖緛砭筒恢С趾裨岬淖龇?,對于自己不贊成的事,最好它是辦不成,而讓自己犧牲掉一個常規(guī)的禮節(jié)去促成它,那當然是不可能的。假設(shè),顏路是要借孔子的車去救顏回的命(或者隨便任何一個人的命),孔子應(yīng)該是二話不說就借出去了。
那么,如果顏路明白了老師言辭之外的苦衷,就應(yīng)該知道老師是在教他為人處世的一個道理:做人要行其本份,別超越現(xiàn)實條件和自己的能力去做事。
筆者以為,上述理解應(yīng)該更能接近孔子原話的本意,若光從字面去看就責備孔子,那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圣人之腹了。如同子貢告誡毀謗孔子的叔孫武叔:“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自量也?!保ā蹲訌垺罚?/p>
參考文獻
[1]本文所引用《論語》為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作者介紹:陸曉珍,百色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