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靜茹 段思琪 王嘉敏
內容摘要:在新媒體時代,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現代科技的普及,語文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整本書閱讀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在現有環(huán)境下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如何利用好新媒體,促進師生觀念的轉變,從而使整本書的教學更加深入全面將成為關注重點。
關鍵詞:新媒體 整本書閱讀 師生觀
如今,網絡教學平臺眾多,大大便捷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但據調查,這么多網絡教學平臺沒有一家是專門的網絡閱讀教學平臺,更不用說“整本書”閱讀教學了。這也說明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對電子化閱讀用于整本書教學的可行性仍舊態(tài)度存疑。在新時代浪潮下,紙質書的閱讀雖然不會消亡,但電子書的日漸普及更是一個不可逆的進程。所以,在教學情境下,如果我們不將網絡視為洪水猛獸,而是推動網絡整本書教學的試點實行,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想要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我們就需要把握新媒體時代下的閱讀特點并進行相應的角色轉變。
一.新媒體時代下的閱讀特點
(一)網絡高度的交互性
互聯(lián)網的最大特點在于其高度的交互性。在新媒體背景下談整本書閱讀教學,網絡的交互性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基本上是從信源到信宿的單向方式,這也是傳統(tǒng)閱讀的信息傳播方式。而在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信宿卻可以“主動”地向信源傳遞信息,甚至要求其根據自己的要求提供信息,這也就是網絡閱讀的信息傳播方式。在這種傳播方式下作者和讀者互為信源和信宿,大大提高了兩者之間的互動性。比如網絡文學中,因為作者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暴露在網絡上,所以讀者有機會參與到情節(jié)與人物的創(chuàng)作中,有的作者甚至因此更改創(chuàng)作方向。
除了讀者與作者間的互動,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也因為網絡強交互的特點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中,學生交流的對象通常僅限于同班同學和老師,這就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但在互聯(lián)網時代,形形色色的讀書論壇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閱歷的書友,這對他們走出學校的“象牙塔”,開闊視野,與不同的書友碰撞觀點,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思維不無裨益。
(二)網絡閱讀的碎片化
“碎片化閱讀”是隨著閱讀方式由紙媒轉向電子媒體而生發(fā)的概念。目前閱讀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甚至我們都可以通過聽書軟件進行不需用眼的新式閱讀。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通過互聯(lián)網傳輸和智能設備呈現的信息又多以碎片化方式被獲取。所以可以說互聯(lián)網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智能設備的不斷更新使得碎片化閱讀也終于成了一種不可逆的趨勢。因此,作為與互聯(lián)網和智能設備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學生群體,碎片化閱讀也成為許多學生在面對龐雜信息以及自身有特定閱讀需求時所做出的選擇。
碎片化閱讀的總體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在閱讀時間上,碎片化閱讀多是利用零散時間進行閱讀。在閱讀內容方面,其閱讀內容具有散亂性、短小化、多元化、娛樂化、淺顯化等特點。在閱讀載體方面,碎片化閱讀多借助數字化設備,并且與紙質載體并存。在閱讀材料上不僅僅是文字,而是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特點。
(三)網絡閱讀的隱蔽性
在新媒體平臺中,大部分用戶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在屏幕后進行交流,每個用戶都能不受外界的干擾下自由平等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對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展開整本書閱讀教學有利也有弊。
一方面,在新媒體平臺中提供的開放的,自主的,對等的交流方式符合該年段學生渴望交流,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另外,網絡閱讀的隱蔽性使學生避免了在課堂閱讀中可能引發(fā)的緊張和尷尬。這種特性能讓讀者在閱讀時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展現思維的獨特性,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
但另一方面,這種隱蔽性也給閱讀帶來了新的問題。網絡上的文章內容參差不齊,很多文章語言缺乏規(guī)范,所傳達的思想內容未必對青少年的成長有益。良莠不齊且數量龐大的內容對學生而言迷惑性較大,易讓他們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喪失了判斷能力,不能有效地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導致閱讀成效不佳。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具有獵奇心理,可能會閱讀不良書目,這就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危險。所以,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目和監(jiān)控學生的閱讀過程是教師在網絡上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工作。
二.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教師觀念轉變
(一)從學生自讀到師生共讀
教師作為一個閱讀群落的組織者和建立者,不僅僅要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還要培養(yǎng)“師生共讀”的良性閱讀生態(tài),及時分享其作為資深閱讀者之經驗和策略。
首先,師生共讀可以有效發(fā)揮“定時、定章、讀書、討論、指導”的師生共讀模式。教師可以通過便利的網絡教學平臺及時布置閱讀任務、后臺實時了解閱讀進度、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和老師還可以就共讀的書通過多樣的分享手段,如PPT,微課視頻等來進行閱讀交流活動。
其次,在依托互聯(lián)網平臺的“師生共讀”中,教師可以進行更及時、更有針對性的指導。網絡平臺的寬松氛圍使每位學生都可以自由的發(fā)表看法,不再受限于課堂有限的時間與嚴肅氛圍。這樣,教師就可以有效的發(fā)現學生閱讀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對閱讀群體的發(fā)展方向進行指導。
最后,在強交互性的影響下,“師生共讀”的范圍大大增加?,F在,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看到好書都可以隨時隨地的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一對多”的分享,接收者也可以立刻閱讀被分享到的書籍,這樣的強交互性使得師生共讀的范圍大大增加。
(二)從較少關注到有效指導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整本書閱讀中,教師更要承擔起過濾、綜合和傳播的責任。當然在傳統(tǒng)媒介中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也要負責書目的篩選、整合與傳播,但面對網絡中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其意見便顯得尤為重要。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教師不單要為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經典著作,同時還要對與作品有關的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篩選與提取,從而有選擇地將信息傳遞給學生。
首先在書籍內容的選擇上,要想讓整本書閱讀進行下去,讓閱讀成為享受的可能,教師應該選擇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對能力的提高和習慣的養(yǎng)成都有益處的書目。同時還要牢牢把握普通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這個前提,滿足有效閱讀教學的本質追求。
其次在選擇書籍的方式上,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更為廣泛的學情調查,在書籍選擇上不被單純以教師個人喜好或教學要求為主要依據的選擇方式所束縛,而是引入網絡薦書機制,以期達到學生興趣與文本閱讀價值的完美統(tǒng)一。
最后在閱讀平臺的運營中,教師應發(fā)揮新媒體閱讀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網絡信息對語言和文學的影響,提高學生整本書閱讀的鑒別能力。
三.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學生觀念轉變
(一)從信息的接收者到閱讀的主人
網絡上海量的信息給與了學生很大的自主選擇的空間。新課標要求學生不僅要閱讀小說、散文、詩歌等傳統(tǒng)文學體裁,更要對論著、自然科學、新聞等文學體裁形成清醒認識。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整本書教學多考慮經典名著,傳記和社科類書籍是非常缺乏的。而網絡教學平臺則給與了這樣的便利,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并結合教師的意見進行多樣化、個性化的閱讀。
這種選擇空間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甄別書籍的能力。甄別書籍不僅僅是為了排除有害信息的干擾,更是為了留存精力去閱讀更多的好書。網絡信息平臺一方面增加了學生接觸到質量較低的書籍的風險,但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甄別良莠不齊的書籍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應該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能力。這同時也就要求教師應該適當而不是過度篩選學生的信息源致使他們喪失鑒別信息的機會與能力。這樣,學生在閱讀自主選擇的書籍時會更有動力,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長此以往這將會轉化成一種有意后注意,有利于培養(yǎng)其閱讀整本文獻的能力。
除此之外,網絡閱讀給與了學生更多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機會,這也反向推動了學生自主運用整體思維觀,對整本書分階段進行梳理、比較、提煉、懸揣等的能力。
通過這樣一個由讀前篩選到讀后討論的網絡整本書閱讀機制,學生能夠就從傳統(tǒng)閱讀的被動接受者真正轉變?yōu)殚喿x的主人。
(二)從追求娛樂化心理到追求審美心理
在網絡閱讀中,武俠、言情、時尚類書籍備受歡迎,嚴肅文學和“純”文學則遭受冷落。這種網絡閱讀文化的盛行使得學生的文學審美越來越偏向大眾文學,傾向于忽視具有極高閱讀價值的經典文學,對名著和課文的閱讀缺乏主動性,更不用說深入分析,獲得審美享受了。但是學生如果長期閱讀這類故事性強,輕松易懂的作品就容易出現在閱讀好書時心理浮躁,只想快速了解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而并不過多的思考和斟酌,閱讀注意力不專注等問題。此時,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新媒體語境下,學生應該轉變自己的觀念,利用好網絡信息平臺這把雙刃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鑒別信息,提升審美、鑒賞能力,能夠自主選擇合適的書籍,最終在享受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提升文學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獲得審美體驗。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對于經典作品的整本書閱讀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我們可以將新技術運用到整本書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并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充分利用網絡閱讀的交互性、隱蔽性和碎片化的特征使師生進行適時的角色轉變,形成良好的閱讀生態(tài),探索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新路徑,讓網絡和新媒體也成為引導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閱讀教養(yǎng)的重要渠道。
參考文獻
[1]彭玉華.整本書閱讀設計理念和操作策略——以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7(07):40-44.
[2]劉煜.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整本書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25):20-22.
【基金項目】本文系揚州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20190020
(作者介紹:耿靜茹,段思琪,王嘉敏,揚州大學本科在讀,漢語言文學(師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