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樸
在寒冷的日子里,泡一杯熱氣騰騰的茶,可以沖淡這冷冷的寒氣。對一些人來說,冬天的好處還在于,它能讓人遠離紛紛擾擾的生活,一個人躲在冬天的深處,寫一些閑散的文字。
“簾外雪初飄,翠幌香凝火未消,獨坐寒夜人欲倦,迢迢,夢斷更殘倍寂寥?!倍盏男⊙┯幸环N落寞的安靜,一種清潔的低調(diào),人生需要這樣一種低調(diào)。
戒石即戒石銘。宋朝梅堯臣詩曰:“嘗聞開元時,令長多賜戒。戒石今尚存,世異事不背?!笨贾T典籍,可證實梅堯臣的說法。
在蘇州郡學里,珍藏著一方石頭,上刻“廉石”二字,為何稱它為“廉石”呢?
相傳,三國時東吳有位學者,名叫陸績,吳郡吳縣人。他博學多才,深得孫權(quán)賞識,征以為奏曹掾,后任郁林太守,加偏將軍。陸績在郁林為政清廉,克己奉公,深受百姓愛戴。他在郁林為官多年,卻無積蓄,調(diào)離時,囊中空空,兩袖清風。當他乘舟離去時,因船載太輕而無法渡海。于是他只得叫人把岸邊的石頭搬上船去壓倉,這樣才得以駕舟而歸。
陸績回到故里后,有感這塊巨石為其旅途安全所做的貢獻,便請人將此石搬到自己家的宅院中,并書寫了“郁林石”三個字刻在了上面,以紀念自己在郁林的為官生涯。后來,陸績清正廉潔的美名與此巨石一起被傳揚出去,受到了人們的贊譽。
到了明朝,有一位名叫樊祉的監(jiān)察御史到蘇州視察,聽到當?shù)乩习傩諅黜炗嘘P(guān)陸績“郁林石”的故事,非常感動,認為這是為官清廉的一個生動教材,便下令將這塊“郁林石”移置蘇州府院場,并建亭立碑予以保護。他還親自題寫了“廉石”兩字鐫刻其上,以表達對陸績的崇敬。后來,人們還由此給陸績起了一個“廉石太守”的美名。
與此相反,在唐代詩人陳子昂苦讀成學之處,四川射洪金華山的“陳子昂讀書臺”里,也存有一塊石頭。這塊深灰色的石頭高不足二尺,大可約抱,若以鐵器或堅皿敲擊,便會發(fā)出像腐爛咸蛋那樣的臭氣,故名“臭石”。后來,杭州有一名叫袁霖的貢生來金華山覽勝,他讀了陳子昂的《感遇詩》,又見到這塊臭石,聯(lián)想到陳子昂的不幸遭遇,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憤然提筆,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臭石歌》。
歌曰:“敲石得樂聲,煮石得奇味,那見擊石出臭氣?不信將石砥,臭即隨手起。遺臭千年存,誰知石端委?我昨夢見唐之射洪令,自言段簡是姓名。在官曾遇陳拾遺,一遭羅織入陷阱。三百萬緡脫獄中,奈何不給甘殞命。上帝嘖我貪財賄,列仙共唾形骸穢。罰為一石臭難名,天風吹骺人間墜。精靈不昧在通泉,生前所得以臭還。仍令射人擊其臭,一擊臭出償一錢。擊滿贓數(shù)歸臭域,蜣螂城中授官爵,牛溲馬勃作薪俸,自署頭銜長五濁,得聞斯語殊駭然,唐時縣令人有權(quán),殺人如草作兒戲,苞苴一夕成二天。吁嗟乎!女望臨朝禍清流,縉紳掃地遭幽囚,上下因得肆其毒,五鬼三豹爭效尤。周興人甕俊臣死,冰山富貴一旦休。昨日披讀酷吏傳,臭名不滅萬古休。偶來擊石憶舊夢,特為桑梓述來由。夢里三呼我邑侯,臭石定然歡躍點其頭?!?/p>
歌中以“臭石”為名,借受賄而迫害詩人的縣令段簡之口,現(xiàn)身說法,對那些貪贓枉法者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抨擊。后人稱贊這首《臭石歌》是一首伸張正義、抨擊腐敗的“正氣歌”。這塊“臭石”也成為鞭撻貪官污吏的反面教材而被保留下來,成為珍貴的文物。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彼翁谮w光義把這四句話刻在石塊上,豎在名州縣官府前,作為對各級官吏的警戒,因而被稱為戒石文。宋高宗說:“近得黃庭堅所書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銘》,恭味旨意,是使民于今不厭宋德也。”端明殿學士權(quán)邦彥、知樞密院事呂頤浩等人都為《戒石銘》作過跋語,大意是:以為五代之余,遺民赤子,新去湯火,太宗皇帝哀矜撫綏,寄在守令。乃發(fā)大訓,垂諸庭石云云。宋高宗、權(quán)邦彥等人認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戒石文是宋太宗所作,是不確切的。其實,它的作者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孟昶。
孟昶,五代十國時期后蜀的國君。據(jù)《菽園雜記》記載,戒石文“全文二十四句,本名《令箴》,宋太宗愛之,摘此四句(指以上四句)以刻石,更今文耳”?!度莆摹匪d孟昶的戒石文有二十四句,全文如下:“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yǎng)惠綏;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qū)雞為理,留犢為規(guī),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所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說得十分動人。但在封建社會,又有幾個父母官真正以此為戒呢?就拿孟昶來說,他雖然作了這篇《令箴》,要求各級官員“勉爾為戒,體朕深思”,而他自己卻帶頭追求奢侈的生活,史書上說:孟昶好打球走馬,又好方士房中之術(shù),多采良家子以充后宮?!缎挛宕贰ず笫袷兰摇芬舱f:“昶幸晉漢之際,中國多故,而據(jù)險—方,君臣務為奢侈以自娛?!鄙踔了”阌玫钠髅螅诧椧远喾N寶物。《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孟昶服用奢僭,至于溺器亦裝以七寶?!彼螠缡窈?,宋太祖說:孟昶“自奉如此,欲無亡,得乎!”
據(jù)《韻語晨鐘》載:“宋太宗書戒石銘示守令,后貪酷如故。有輕薄子附益之曰:爾俸爾祿,難厭難足;民膏民脂,轉(zhuǎn)吃轉(zhuǎn)肥;下民易虐,才捉便著;上天難欺,且待臨時?!边@是古人對戒銘的一種諷刺。
在北京北海公園的靜清齋里,滿綴著玲瓏奇石——太湖石。這些太湖石原本是宋朝徽宗皇帝為興建園囿——艮岳,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從太湖運到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然而,好景不長,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
后來,金世宗在修建大寧宮的時候,想到了艮岳中的這些石頭可以做裝飾,于是派人去汴京把太湖石運到中都(今北京)。宋代詩人范成大曾這樣描述“金人破汴都之后,所有汴之屏、窗、牖、山石皆輦致北來”。從開封到北京,在當時的運輸條件下,其工程之艱巨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金朝皇帝不得不規(guī)定,凡參加運石的差役可以抵償賦稅,即便如此,一般人也不愿干這種苦役,但被賦稅所壓迫的勞苦人民,又不得不聽從差遣。因此,這種太湖石又被稱為“折糧石”。好一個美其名曰的“折糧石”!它哪一塊不浸透著勞苦百姓的血和汗?哪一塊不體現(xiàn)著封建貴族窮奢極欲的生活?“折糧石”實則是控訴封建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的“折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