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實驗中學,江蘇 蘇州215001)
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與每一位師生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對于語文教學,筆者認為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該結合當下生活,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引導學生去觀察特殊時期社會的變化,去細細品味社會這本書。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審視熱點事件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從而學會從語文的角度審視和思考生命的意義。因此,本文結合疫情相關的背景,探討語文教學的相關問題。
陶行知認為,社會即學校。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而教育者的責任就是“不辜負機會,利用機會,能用望遠鏡去找機會,會拿靈敏的手去抓機會?!币ㄟ^學問上的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為學生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開啟智慧的主動探索之旅。一度肆虐的疫情帶給人們?yōu)碾y與傷痛的同時,也為人們展現(xiàn)出一幅蘊含抗疫精神的宏篇巨卷。語文教師作為人文傳播者,理應是人間大愛的播撒者,向學生的心靈深處播種善良和美好的種子。廣大語文教師只有在明確職業(yè)擔當、使命情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聯(lián)系當下疫情情境,產生共情心,傳遞共鳴感。
帶著這樣一份情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蓮闹贫ɑ顒又黝}開始,去了解新型冠狀病毒,制作科普小卡片,如: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哪里來的?傳播的途徑有哪些?為什么武漢要“封城”?如何進行自我隔離,自我防護?為什么隔離醫(yī)學觀察時間是14天?新冠病毒的疫苗研制情況如何?氣溫對病毒有什么影響?中醫(yī)藥對治療新冠肺炎有什么作用?要讓學生多關注官方網(wǎng)站,攝取比較權威的疫情科普知識,用科學的頭腦武裝自己,用科學知識去明辨是非,不信謠,不傳謠。
同時,學??上鄳_展“抗擊疫情”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繪畫比賽,讓學生學唱抗疫、防疫歌曲,制作手工作品等。豐富的藝術活動,不僅可調節(jié)學生的不良情緒,還可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興趣。在國外援助物資箱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這些古詩文意境深遠,雋永優(yōu)美,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外國友人對我國的善意與幫助。學生們在學習品味這些詩詞時,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國的經(jīng)典文化,激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
課堂時間十分有限,教師往往注重課堂進度,趕著時間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殊不知,當下特殊時期,更應該慢下來,讓學生細細品味課本,從而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
教師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有關人物,去引導學生體會鄧稼先、聞一多、魯迅等人的愛國志向,同時引入當下有關鐘南山、李蘭娟等抗疫一線領軍人物的文章,品析不同時代背景中杰出人物的共同特征,感受他們的非凡氣質與英雄氣魄,喚起學生對于崇高人格和奉獻精神的憧憬與敬仰。當然,教師也可以讀寫互促,結合“寫出人物的精神”的寫作任務,聯(lián)系當下抗疫熱點人物,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進行閱讀品析和寫作實踐,學習通過寫出人物的外在特點來展現(xiàn)其內部精神世界的方法。
教材中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所選的都是表現(xiàn)家國情懷的作品,教師在這個單元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疫情背景中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fā)學生的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情感,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教材所選課文的價值和內涵。由此,閱讀體驗與生活感悟會形成相互支持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而此次疫情發(fā)生以來,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出許多活得精彩的不“普通”的普通人。教師在課文解讀過程中引入、講述這些當下可親可愛的人物故事,能引起學生的強烈情感共鳴。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演講學習、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詩歌創(chuàng)作,教會學生拿起充滿力量的筆,運用多種文體進行寫作,去捕捉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瞬間與故事。最后,要通過推薦課外閱讀作品,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去了解災難文學,去讀更多的書如《鼠疫》等。
語文學科試題有相對固定的題型框架,教師可根據(jù)歷年真題,仿命一些疫情特色的試題,一方面利用熱點消解學生對應試的抵觸情緒,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字詞積累部分,可以選取與疫情相關的語段,比如當代著名作家在抗疫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片段,并設置合適的字詞進行考查。名著閱讀部分,可以截取關乎自然保護、挫折磨難、生命思考等內容的名著選段,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身殘志堅、頑強奮斗的鋼鐵精神,《名人傳》中貝多芬發(fā)出要“扼住命運咽喉”的生命呼喚,《寂靜的春天》作者號召人們重新審視自然世界、認真思考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問題……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可以選擇與疫情相關文本進行指導閱讀。文學類文本可以是名人作家面對災難而寫的人生思考與感悟,也可以是此次抗疫過程中涌現(xiàn)的佳作;非文學類文本可以是涉及醫(yī)學領域的科技文獻,也可以選取相關評論或新聞報道。古詩詞和文言文閱讀部分,可以尋找、摘選一些與瘟疫、重大歷史災難或中醫(yī)藥相關的詩詞或古文。比如,蘇軾反映古代疫情的《到惠州謝表》《與林天和長官》《惠州薦朝云疏》、曾鞏的《越州趙公救災記》、沈括的《夢溪筆談》選段等,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對照古今重大災難下的情懷與故事,弘揚中華民族戰(zhàn)勝疫病的勇敢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寫作部分,既可以圍繞戰(zhàn)勝疫情的主題設計任務驅動型作文,例如宣傳標語、倡議書、感謝信、評論等應用文體,也可以記敘、描寫疫情背景下的事件與人物。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聯(lián)系疫情并積極實踐,促進了語文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催生了新的教育思路和模式,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結,書本與現(xiàn)實的對話,在此過程中引發(fā)的思考與探究、觀察與發(fā)現(xiàn)必將成為學生自我鍛造的珍貴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