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萍 朱琳(通訊作者)
(遵義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貴州 遵義 563000)
良好的飲用水是人類健康生存的必需條件之一,農村飲用水安全是反映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它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身體健康[1]。在當前社會發(fā)展形勢下,農村飲用水水質受到高度重視,為及時掌握和了解遵義市農村飲用水水質變化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為政府制定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根據《遵義市2019 年飲用水衛(wèi)生監(jiān)測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市2019 年對遵義市農村飲用水水質進行了監(jiān)測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根據方案要求,在我市轄區(qū)范圍內的鄉(xiāng)鎮(zhèn)設置農村飲水水質監(jiān)測點,監(jiān)測水樣類型分為出廠水與末梢水。
監(jiān)測頻次為全年2 次,監(jiān)測時間分別為枯水期(3 月—5 月)和豐水期(8 月—10 月)各監(jiān)測1 次。2019 年度共監(jiān)測農村水水樣856 份,分別有386 份出廠水與470 份末梢水。
按照《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5749-2006)[2]要求,開展常規(guī)指標(放射指標除外)和氨氮指標進行檢測。結合我市實際,檢測指標共有以下幾類:微生物指標;毒理學指標;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消毒劑指標;非常規(guī)指標。
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3]的要求完成水樣監(jiān)測的整個過程,包括水樣的采集、保存、運輸和檢測工作等。按照《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5749-2006)[2]進行綜合評價,若有1 項指標不合格,則判定該水樣不合格。
2019 年全年共檢測856 份水樣,合格513 份,合格率59.93%(513/856)。
枯水期檢測428 份水樣,合格253 份,合格率59.11%(253/428);豐水期檢測428 份水樣,合格260 份,合格率60.75%(260/428),見表1。
表1 不同水期水質檢測結果
檢測出廠水386 份水樣,合格240 份,合格率62.18%(240/386);檢測末梢水470 份水樣,合格273 份,合格率58.09%(273/470),見表2。
經完全處理(含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的548 份水樣,合格332 份,合格率60.58%(332/548);僅消毒的226 份水樣,合格138 份,合格率56.64%(138/226);沉淀過濾的60 份水樣,合格31 份,合格率51.67%(31/30);未處理的22 份水樣,合格12 份,合格率54.55%(12/22),見表3。
表3 不同供水方式水質檢測結果
理化檢測指標中,渾濁度為主要不合格指標,不合格水樣數(shù)48 份,不合格率5.61%;其次為色度、肉眼可見物、硝酸鹽氮、嗅和味、四氯化碳、PH、氨氮與鋅,不合格水樣份數(shù)分別為15、11、6、5、3、2、2 與1 份,不合格率分別為1.75%、1.29%、0.70%、0.58%、0.35%、0.23%、0.23% 與0.12%。 微生物指標中,總大腸菌群合格率相對較低,總大腸菌群不合格水樣數(shù)320 份,不合格率37.38%;檢測耐熱大腸菌群的水樣中,檢出耐熱大腸菌群110 份,不合格率12.85%;檢測大腸埃希氏菌的水樣中,檢出大腸埃希氏菌168 份,不合格率19.63%;菌落總數(shù)不合格水樣數(shù)65 份,不合格率7.59%,見表4。
表4 不同檢測指標不合格情況
檢測結果顯示,出廠水合格率稍高于末梢水,說明在輸配水過程中可能存在污染。在不同的水處理方式中,經完全處理(含混凝、沉淀、過濾、消毒)與僅消毒這兩種方式的水樣合格率相對較高,合格率分別為60.58%與56.64%,而沉淀過濾與未處理這兩種供水方式的合格率較低,合格率僅有51.67%與54.55%,說明水處理方式至少要有水質消毒這個過程才能提高水質合格率。在檢測指標中,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率較高,其次為感官指標。微生物指標中,總大腸菌群不合格率最高,總大腸菌群是引起人類腸道傳染病的主要病原體,是影響遵義市農村飲用水合格率的主要原因。感官指標中不合格項目主要為渾濁度,不合格率達5.61%。渾濁度是由水中不溶解的物質引起的,既是水的感官指標之一,也是水體可能受到污染的標志之一,渾濁度超標說明水中的不溶解物質越多。
2019 年遵義市農村飲用水合格率59.93%,明顯高于2010年遵義市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18.40%[4],由此可看出近年來遵義市農村飲用水水質衛(wèi)生狀況朝較好趨勢發(fā)展,整體合格率大幅度上升。但農村地區(qū)的安全飲水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改善農村飲用水水質衛(wèi)生狀況,提高農村飲用水質量與廣大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建議加大對農村地區(qū)的資金投入,加大農村改水力度,加強對水質管理工作人員的業(yè)務培訓,增強其業(yè)務能力與責任心。建立健全取水、輸水、蓄水、配水和凈化消毒過程的各項管理制度,并認真落實[5],以確保廣大農民飲用安全、衛(wèi)生、放心的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