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麗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五塔寺東街小學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高年級小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閱讀學習經(jīng)驗,并且教材中的文章內(nèi)涵更加深刻,篇幅更長,閱讀難度增加,這些改變都是教師在制定閱讀教學策略時需要考慮到的。因此面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在形式和策略上有所變動。我認為以下幾點是需要重點體現(xiàn)的。
高年級學生產(chǎn)生了閱讀能力進一步提高的需求,即將升入初中的他們,應該掌握基本的自主閱讀方法。與中低年級的教學不同,教師不應該過度的干預和指導,應該留出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因此我建議多設置自主、合作的閱讀學習活動。例如,講到《懷念母親》一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解讀。首先,通過鼓勵學生自主朗讀的方式幫助他們進入文中世界,朗讀完畢后,對于文中作者提出的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 即 “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一句出發(fā),提出問題:“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有幾位‘母親’呢,能不能簡單地給大家描述一下她?” 通過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有助于增強學生閱讀時對文章重點的把握,深入理解作者情感[1]。
再來說合作學習,這也是一種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并且鍛煉他們閱讀能力的學習模式,與自主學習不同的是,合作將多名學生的力量集中在了一起,更能相互啟發(fā),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合作閱讀還增加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分組,分組也要科學,否則會影響學習效果??梢愿鶕?jù)興趣特點以及認知能力來分,應遵循同組異質(zhì)或者同組同質(zhì)的原則,保證小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同時教師應為學生布置合作交流的問題,在布置問題時,充分結合教學內(nèi)容,同時應保證設置的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適合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要求小組學生圍繞 “為什么在大年夜,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 展開討論。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適當指導,引導學生結合出示的圖片邊讀邊想,從丹麥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風氣、小女孩家境等實際來探討問題。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使得討論活動更加深入。學生討論之后,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回答做相應點撥并質(zhì)疑:你們的大年夜是怎樣度過的?學生的發(fā)言與文章的人物經(jīng)歷形成對比,加強了對文章的理解。
高年級的學習任務增多,學習壓力在增大,學生對于一成不變的學習模式開始厭倦,這對教師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更大的挑戰(zhàn)。想要保持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對閱讀的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盡可能每一次都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唯一的聽眾》一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課堂情境劇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將小男孩、老人、妹妹等角色分給學生進行表演,教師負責旁白閱讀。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于文中流露的真情實感的理解,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還可以組織多組同學進行扮演,鼓勵學生通過不同形式表現(xiàn),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解讀文章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了意見分歧,教師可以趁機組織一次辯論,讓他們各抒己見,表達對文章的不同看法??傊褪且蚱苽鹘y(tǒng),讓學生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閱讀,彰顯出語文課堂的獨特[2]。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注重成果的轉化,而寫作是學生閱讀成果及知識積累的綜合體現(xiàn),這二者應該結合起來,促進閱讀實效性的提升。讀寫結合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閱讀教學策略,通過與閱讀內(nèi)容配套的寫作訓練融入,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例如,在學習到《我的舞臺》一文時,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劃分好文章層次,文章通過一系列的時間節(jié)點(“我還沒出生時”“我剛會走路”“后來”“我六歲的時候”“幾年后” 等),給讀者講述了作者自身的學藝史,通過每個階段發(fā)生的事情,給讀者一些啟發(fā),教師需要將這些閱讀技巧傳授給學生,通過時間或者地點標志,理清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應用這種結構描寫自己身邊的一件事情,通過配套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理解,也幫助學生掌握了閱讀寫作技巧。
不僅閱讀教學的方式可以改變,教學的內(nèi)容也可以被打亂。教師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順序按部就班的講課,可以將內(nèi)容相關,文體相同的文章歸類在一起,構建多個閱讀板塊,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閱讀。
第一個板塊內(nèi)容可以是多樣化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欲望??梢詾閷W生創(chuàng)設情境,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第二個板塊是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然后向?qū)W生提問,也可以組織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小組交流,闡述自身對課文的感受,對這一板塊進行預設。需要指出閱讀的要求、閱讀目的、閱讀步驟等,主要目標是為了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第三板塊的設計主要是結合課文內(nèi)容,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探究的積極性,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點。第四板塊是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進一步延伸,開拓學生的視野。例如,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課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或者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等[3]。對閱讀資源進行整合,雙向預設,教師和學生之間積極配合,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水平。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閱讀途徑逐漸增加,閱讀教學既迎來了發(fā)展機遇,又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目前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不足之處,需要教師重點關注,改進方法。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興趣,結合閱讀和寫作,制定適應性目標,提高高年級閱讀教學有效性。未來要不斷探索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新路徑,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學生閱讀能力設計教學活動,使閱讀教學更具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