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婧
青少年時期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是自我人格完善的關鍵時期,但在這一時期青少年容易面臨同一性混亂、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據一項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為10.18% ~15.16%,并且逐年上升。青少年發(fā)展與其心理素質人格完善息息相關,心理健康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
學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場所,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往往以學業(yè)為重,心理素質教育被長時間忽略,夏令營成為越來越多的家長培養(yǎng)孩子綜合素質的選擇。但與此同時心理發(fā)展類夏令營不多,我國夏令營的內容多集中于技能培訓、學業(yè)輔導等,運用擬劇論的夏令營活動項目幾乎沒有。從擬劇論中得出啟示,對發(fā)展獨特的青少年類夏令營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成長是一個整合概念,青少年心理成長的影響因素并不簡單,通過文獻分析,發(fā)現有關青少年心理成長研究集中在認知能力、情緒情感、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大眾傳媒方面。
認知能力是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關系、發(fā)展動力、發(fā)展方向以及基本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加涅提出5種認知能力: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tài)度、動作技能。有調查表明,有96.7%的青少年存在學習焦慮問題,表現為考試應激反應、考前焦慮癥、由學習成績不好引起的自卑等癥狀。因此,根據加涅對認知能力的劃分,通過文獻分析,發(fā)現學者們對于青少年認知能力提高的對策研究主要集中于認知策略和態(tài)度技能的提高。學者劉春梅主張開展個別心理輔導(采用認知學派、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等的理論和方法對學生進行耐受挫折、自我心理調適等方面的輔導)、考試心理教育、受挫能力提升訓練(增加集體活動,給予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根據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青少年處于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時期,其階段任務是發(fā)展角色同一性防止同一感混亂,否則可能會造成價值觀混亂、缺乏統(tǒng)一連貫的自我意識、無目標感等問題,從而難以建立完善的自我人格,影響今后的發(fā)展。針對這一問題,有學者提出利用團體整合性沙盤游戲治療技術干預同一性危機;有的學者從青少年的家庭關系入手,提出家庭干預法,通過改變家庭的教育方式、交流方式幫助青少年渡過同一性危機時期。
家庭氛圍、師生關系、與同輩群體關系對青少年心理成長有重要影響。有學者研究表明父母沖突會影響青少年心理成長,容易造成抑郁和社交焦慮,家庭心理教育是增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礎,父母盡量彌補或避免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教育工作者指導青少年以合理方式應對父母家庭沖突可以緩解青少年的抑郁和社交焦慮傾向;有關調查顯示,師生關系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關,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中積極師生類型人數逐漸下降而消極型人數上升,我國需吸取國外先進教育思想,促進師生關系模式從師道尊嚴向師生平等轉換;有學者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成長與學校風氣有關,另外青少年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以及渴望被接納的心理,容易帶來與同學的人際沖突。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性意識發(fā)展,情緒沖動,情感敏感,容易被失戀、單戀、性壓抑等困擾,從而產生憂郁、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影響心理健康發(fā)展,據調查30%的中學生情緒不穩(wěn)定,情感豐富而脆弱。有學者認為應該利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幫助青少年構建良好家庭關系、合適的道德觀和健康的心理防御機制,例如開展心理教育講座、普及性知識等。
網絡是當代青少年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會文化背景環(huán)境等通過網絡對青少年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的不良信息對青少年成長造成了巨大沖擊。網絡成癮成為當今人們談及青少年心理成長不可避免的話題。有學者指出學校應當建立心理輔導體系促使學生正確接受網絡教育、并對校園網吧進行嚴格管制。
由文獻梳理可知,青少年心理成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認知能力、情緒情感、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大眾傳媒,因此對青少年的心理輔導應采取較豐富的形式,兼顧青少年與社會、家庭、老師及同輩群體的聯(lián)系。擬劇論視角下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恰好可以為心理困境青少年提供綜合的全方位的幫助。接下來本文將圍繞擬劇論的概念及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擬劇論是從符號論中發(fā)展而來。戈夫曼作為擬劇論的倡導者,其代表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擬劇論的“框架”(人們內化了的現存的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由劇本期望、劇情、表演區(qū)域、假面具組成。戈夫曼認為,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這個大舞臺上的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如何在眾多的觀眾(即參與互動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在前臺,人們呈現的是能被他人和社會所接受的形象,利用“印象管理”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形象。后臺是相對于前臺而言的,是為前臺表演做準備、掩飾在前臺不能表演的東西的場合,人們會把他人和社會不能或難以接受的形象隱匿在后臺。
校園心理劇與擬劇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相類似。校園心理劇是青少年自我意識的有效載體,旨在在校園環(huán)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發(fā)地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再現出來,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分享各種情感與感悟,進而帶來自身認知與行為的改變。根據文獻綜述發(fā)現,重慶某高校已將擬劇論運用于青少年成長項目,并由此發(fā)現與校園心理劇不同的是,基于擬劇論的劇場表演活動,更具藝術性,更加強調參與者的角色融入、體驗和完美演繹,表演者和觀看者都是在全身心的融入和享受中體悟自我完善自我。
通過文獻梳理可知,我國將擬劇論運用于青少年心理成長教育的實踐較缺乏,盡管如此,校園心理劇的普及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擬劇論運用于青少年心理成長教育實際的可行性。
青少年時期是個人人格發(fā)展、自我意識建構的重要時期,是從生理人邁向社會人的重要過渡時期,但這一重要時期往往并不“太平”。在這期間青少年個人認知能力不足、自我意識建構未完成,還面臨外部的人際關系和情緒情感壓力。此外,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青少年容易陷入同一性混亂、焦慮、自卑、抑郁的困境之中。
戈夫曼認為,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這個大舞臺上的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如何在眾多的觀眾(即參與互動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劇本期望、劇情、表演區(qū)域、假面具構成了擬劇論的“框架”,即人們內化了的現存的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在社會舞臺上的“表演”(社會互動)過程中進行社會化,可通過分析青少年的后臺準備和臺前表演了解青少年的世界觀、價值觀,評估其心理現狀。而后,根據擬劇論的觀點,青少年根據規(guī)范的劇本演繹社會現實生活,對于其體驗不同角色、領悟人生、進行自我建構、形成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今,夏令營成為越來越多的家長培養(yǎng)孩子綜合素質的選擇,但與此同時心理發(fā)展夏令營不多,我國夏令營的內容多集中于技能培訓、學業(yè)輔導等,運用擬劇論的夏令營活動項目幾乎沒有。校園心理劇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融入擬劇論概念的青少年心理成長夏令營的可行性。擬劇論概念的融入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青少年心理成長夏令營內容形式的創(chuàng)新,為青少年心理輔導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思考方向。
由文獻梳理可知,我國夏令營內容多集中于技能培訓、學業(yè)輔導、國外游學等方面。幫助青少年心理成長類夏令營數量不多,融入擬劇論概念的夏令營活動更是甚少。擬劇論的融入可以豐富青少年夏令營的組織形式、為青少年的心理輔導增添新的方向。
融入擬劇論概念的夏令營,利用表演的臺下準備行為,了解青少年的成長煩惱、困境和疑惑,分析青少年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評估其當前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對癥下藥”設計針對性的活動項目,幫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
個體發(fā)展鑲嵌在一系列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fā)展。擬劇論強調個體在社會的舞臺表演過程中完成社會互動。首先,融入擬劇論概念的夏令營可促進青少年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它幫助學生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了解并內化社會規(guī)范與社會準則,從而矯正自我行為;其次,融入擬劇論概念的夏令營可促進青少年良性的微觀人際互動,青少年通過角色扮演、體悟不同的角色意義,建構對不同角色的正確認知,例如父母、老師、同輩群體的角色定位和意義,從而有助于與他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最后,在內化社會規(guī)范與準則和建構對其他角色認知的基礎上,幫助青少年在表演過程中建構自我意識、完善自我認知,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幫助青少年在未來有更好的發(fā)展。
因此,在擬劇論的視角下,青少年心理成長夏令營可采取敘事與表演的形式,對青少年心理狀況進行有效評估,設置有針對性的活動項目(兼顧青少年綜合的心理問題,有意識地將內化社會規(guī)范、理解他人角色、建構自我認知融入其中),最終使青少年在夏令營過程中得到體驗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