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華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中壩鎮(zhèn)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富詩歌文化的國度,古詩詞語言凝練含蓄,言簡義豐,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和跳躍性等特征。在古詩詞精練的語言里,常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容天下諸事,抒萬千情思。這就是詩歌流傳至今的魅力所在。
在中學語文學習中出現(xiàn)了古詩詞鑒賞的內(nèi)容,而古詩詞離學生的生活較為久遠,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都強調(diào)古詩詞的知識性,而忽視了它的審美性,只要求學生翻來覆去背誦詩詞,根本談不上賞析古詩詞的美點。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無論用什么方法,總的來說,賞析古詩詞的著眼點是詩情畫意。
品讀詩詞,要抓住“詩眼”,其中“題眼”是關鍵。我國的古典詩詞都有固定的格式,字數(shù)句數(shù)方面也有規(guī)定,為了達到一字傳神、凝練含蓄的效果,特別講究練字,畫龍點睛,使全句游龍飛動,便是所謂的字眼。我們今天學習古詩,就要巧抓字眼、題眼,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悟詩的豐富含義,感受詩的無窮魅力。
例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薄皾M”和“壓”就是詩眼,滿枝蓬蓬勃勃的花遮住了小路。這就是“滿”,“壓”又是“滿”的原因。正由于千朵萬朵的花互相擠壓,占滿花朵的樹枝才延伸到花間小路上。可以想象,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畫面,鮮花滿路,繁英壓枝,香透滿枝。蝴蝶醉了,在盡情地歡舞,流連忘返;黃鶯醉了,在婉轉(zhuǎn)地歌唱,歌聲悅耳動聽。讀到這里我們感受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機,感受到了詩人無限的舒適和快意。“紅杏枝頭春意鬧”,不僅使讀者想象到杏花開滿枝頭的熱鬧情景,還可以想象到杏花枝頭鳥兒的鳴叫和嬉鬧,真的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xiàn),把春的意境寫活了??梢?,品讀詩詞,巧抓“詩眼”,“題眼”是關鍵。
學習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情感和主旨。“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意思是閱讀文學作品時要對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等背景知識進行把握,然后再理解作品。
“知人”是指鑒賞作品時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思想經(jīng)歷及寫作目的等;“論世”是聯(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去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所以,鑒賞詩歌時,首先,要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動機;其次,聯(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把小作者和大時代聯(lián)系起來,才能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
例如,學習《行路難》這首詩時,首先要讓學生查閱寫作背景,它是詩人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離開長安時所作。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饞毀排擠,使他“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此篇《行路難》。學生了解了這個背景,學習這首詩中的句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時就能一下子體會到李白抑郁、苦悶、茫然的心情。如此看來,整首詩的思想感情也就容易理解了。在教學詩歌的過程中,必要的背景簡介是不可少的。通過背景介紹,學生掌握了一個分析詩歌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了解背景,提高自學能力和鑒賞能力[1]。
古詩詞中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nèi)涵引人聯(lián)想。引用典故指詩文中援引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和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的手法。古詩中用典,可增強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產(chǎn)生言簡義豐、耐人尋味的效果。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的來源和含義,了解它在古詩詞中的深刻寓意,便于更好地理解古詩詞。
例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奥劦奄x”運用向秀的典故表達詩人對新舊凋零的傷痛、人事全非的悵惘;“爛柯人”運用王質(zhì)的典故暗示貶謫時間長久,表達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和悵惘的心情。詩人運用這兩個典故,表達了對受害友人的悼念,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充滿無限悲痛、悵惘之情。學生理解了典故的含義,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了。
此外,古詩詞為了描繪事物的形象性和表達情感抒情性的需要,會借助一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手法來表現(xiàn)。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有用典、雙關、擬人、比喻、起興、對偶、夸張等,寫作手法有烘托、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象征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作用,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意境,領悟情感。
如《詠柳》一詩,作者運用典故、比喻、擬人、設問的修辭手法和巧妙的想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翠柳新葉圖,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頭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以“碧玉”喻樹,一語雙關?!氨逃瘛倍钟玫涠宦逗圹E,把柳樹比喻成一位窈窕淑女,有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絲就像飄飛的絲帶,裊裊婷婷,人柳相映成趣。后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一問一答,巧用比喻、擬人和設問,既寫出柳葉的形狀和繁密,又贊美了春風的溫暖,虛實結合,新穎別致,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因此,鑒賞古詩詞,就要留意其中的典故和修辭手法,為鑒賞古詩詞添上重要一筆[2]。
意境,簡單地說就是情景交融,是作者的情和生活的景的合二為一,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使欣賞者獲得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lián)想創(chuàng)新。從表面上看,讀者是根據(jù)詩意,順著作者的思路走。但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詩歌進行再創(chuàng)造,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以填補詩人意到而筆未到的藝術空白。
如《山居秋暝》這首詩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沖洗后的松林清新明亮、青翠欲滴,山石干凈透亮,月光清澈透明、清輝灑地,山泉匯成的溪流“汩汩”地流淌在石板上,發(fā)出清脆而悅耳的歡唱。一“照”一“流”,一上一下,一動一靜,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此刻,詩人也仿佛被清洗了一般,他的心境與自然中的美景融為一體,描繪出一種澄澈明凈的意境美。
如王維的《鳥鳴澗》描繪的意境就非常優(yōu)美。春夜中,山間優(yōu)美而靜謐的景色,雖寫靜謐,但是以動襯靜,詩人用花的飄落、鳥的鳴叫這些細微明顯的動靜來反襯空山的寧靜,勾勒出一幅詩情畫意的圖卷。通過這幅畫卷,我們窺見了詩人內(nèi)心的澄澈與寧靜,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無我之境。
為了提高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賞析的方法,巧抓詩眼,尋找修辭,查閱資料,品賞意境。課堂上,教師要常常開展詩歌賞析活動,這樣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教師要擁有豐富的古典詩詞知識,便于在課堂上講授起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為教授學生賞析詩詞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