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翱
(浙江省湖州市愛山小學教育集團常溪小學 浙江 湖州 313000)
文藝性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是介于說明文與文學之間的一種邊緣文體。由于老師們對文藝性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拿捏不準,非常容易出現(xiàn)“游離于介紹事物之外”、“游離于文學筆法之外”、“游離于感情色彩之外”三個誤區(qū)。教學文藝性說明文,如何避免這些誤區(qū)呢?
文藝性說明文是宣傳科學知識的文藝作品,把握被介紹事物的特征和本質(zhì),是閱讀的一個目標。比如《松鼠》這篇課文,倘若閱讀完后學生只知道松鼠“吃的是杏仁、榛子、櫸實和橡栗”,“松鼠不愛下水”,“松鼠的窩又干凈又暖和”……那么,他們的理解既不確實也不全面,因而也就談不上對這篇文藝性說明文內(nèi)容的準確把握。有位老師采用歸納演繹的方法,設(shè)計了以下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從演繹到歸納: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交流他們了解的關(guān)于松鼠的知識。學生零星交流之后,教師引導他們關(guān)注課文第一句話,也就是概括全文的句子,讓學生齊讀并相機理解“乖巧”、“馴良”。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從歸納到演繹:聚焦漂亮,引導學生品讀第一段,找出最能感受松鼠漂亮的地方。品讀的結(jié)果是,學生具體感受到了松鼠的漂亮,同時還了解了文章“擬人”、“比喻”、“有順序”等寫法。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再從演繹到歸納:學生自己默讀第二至五段,然后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將第一環(huán)節(jié)大家交流的各種松鼠的知識,歸納到乖巧、馴良中去。
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在“演繹——歸納——演繹”的過程中走一個來回,學生在朗讀、默讀、交流、對話等語文活動中,不斷分析、歸納、演繹、總結(jié),逐漸透過那些零散的知識,勾勒出松鼠的可愛形象,讀出“漂亮”、“乖巧”、“馴良”的特征來。
文藝性說明文,語言不僅要準確、簡明和生動,還應(yīng)力求文筆優(yōu)美,具有相當?shù)乃囆g(shù)感染力。比如《蟋蟀的住宅》,通篇很少見到說明方法,而是采用擬人的手法向我們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它建筑住宅的才能,讀起來饒有趣味。我們來看一位教師的課例:
2.1 自由讀第二段,思考:蟋蟀和別的昆蟲在選擇住宅上的不同點,并用序號標出蟋蟀選擇住宅的條件。
2.2 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教師隨機采訪幾只“昆蟲”和“蟋蟀”,交流他們是如何選擇選擇隱蔽所或者選擇住宅的條件,順學引導學生理解“臨時的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去毫不可惜”、“隨遇而安”。
2.3 繼續(xù)角色扮演,師生改變?nèi)朔Q引讀、對讀第二段:現(xiàn)在我來當其他的昆蟲,你們自然是蟋蟀啦!我大多——,而你們——;我的隱蔽所——,而你們一定要——;我利用現(xiàn)成的住宅,而你們的舒服的住宅是是——。
2.4 對比出示百科全書和課文中關(guān)于蟋蟀住宅的介紹,讓學生對比讀文,體會擬人的寫法,體會不同的語言風格。
2.5 學生讀讀、劃劃、議議第三段把蟋蟀當做人的字、詞、句,感受法布爾的語言特點。
這個核心板塊,教師兩次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在“物我合一”的趣味化語文活動中,調(diào)動記憶中一切實際的生活感受,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盡情馳騁。這樣的教學應(yīng)該說是非常有效的,較好地讀出了文藝性說明文語言里的那種“味道”來。
文藝性說明文的內(nèi)容固然是科學本身,但是作者往往在對科學事物本身做具體完整、合于邏輯的說明和描繪時,會將科學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抒情的因素,讓文藝性說明文同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所以閱讀這類文章時,我們可以采用詩意抒情的方法,去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的主觀情感。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一位教師是這樣讓學生體驗情感的:
環(huán)節(jié)一:“讀了這篇課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教師先拋出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體驗被課文喚起的情感,讓他們一邊讀課文一邊從不同角度感受自己體會到的味。然后,學生把對課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在課堂上和大家進行了充分交流。
環(huán)節(jié)二:“對五個段落分別寫一個抒情的句子?!苯處熢诤诎迳献隽耸痉叮瑢W生默讀課文,分別寫下抒情的句子再互相交流。然后,教師讓學生自薦或推薦十位,依段落分別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抒情的句子,將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表達出來。教師稍加增刪、調(diào)整后,黑板上呈現(xiàn)了十個句子組成的一段抒情散文。
文藝性說明文的教學不能止步于科學知識的獲得、科學內(nèi)容的理解,還需要讓學生敞開心扉,與作者進行一番穿越式的對話,喚醒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感,促進自身精神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