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婉玲
(廣東省肇慶市鼎湖中學 廣東 肇慶 526000)
文言文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設置了兩個關(guān)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任務群,旨在通過經(jīng)典研習和專題研討增進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永恒的超歷史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每一個真理性的認識都是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某一層次或某一方面在某一時段的正確反映。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遷,對傳統(tǒng)文化,我們現(xiàn)代人不可能全盤接受。因此,在文言文學習中,我們需要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去審視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在批判性閱讀中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過的就是詞句翻譯這一關(guān)。文言文的翻譯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些文言文看上去簡單但實則并非如此。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論語》中的名句,課本的解釋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但每次講到這,我都會和學生講曾仕強教授在《易經(jīng)的奧秘》中講到的另一種理解。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這話講的是為人處世的一個準則:話要注意場合,要考慮時間、地點和對象。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不顧對方的學識閱歷、興趣愛好等跟人談論他不了解或不喜歡的話題,這不是很糊涂嗎?所以這個“知”應包括了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有對人的了解,二是有應對的策略。一個人能做到這樣的話,立足于社會就不難了。我覺得曾仕強教授的解釋更合理。
《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句也是大家熟悉的,課本解釋為:學習并且經(jīng)常復習功課,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對此,趙世民教授提出了新的解。趙世民教授通過探究中國漢字起源發(fā)現(xiàn)“習”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小鷹在飛翔,明確“習”的意思不是復習功課而是指實踐、做事,整句意思就是:通過學習,懂得某個道理,然后經(jīng)常這樣做,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這樣他講的就不是復習功課的事,而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知行合一。
曾仕強教授和趙世民教授的解讀意義是重大的,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孔子的智慧,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當然,這樣的解讀難度是很大的,我們不奢望學生能夠到達這個高度,但是把這些講給學生聽,至少可以讓他們知道課本上的就是并不是完全正確的,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理解質(zhì)疑,深入探討,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對于發(fā)展與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
有很多觀點,我們說它對,是在此情此景下才對。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也沒有放諸任何時代而皆準的道理。文言文中的一些觀點到了現(xiàn)代也許需要做一些修正才更符合我們的現(xiàn)實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對其中的觀點作批判性閱讀。
《先秦諸子選讀》選文中儒道對立,各有主張且各有依據(jù),和學生講清楚這個問題有難度。我認為這也要引導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任何觀點都有它的適用范圍!例如,講莊子的《尊生》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莊子由大樹無用而活了幾千年從而推出人無用得以養(yǎng)生的道理是否適用于當今社會?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很大程度上是不合適的,畢竟當今社會絕大多數(shù)的人還是要憑自己的本事立足于社會。那樣就可以讓學生接著思考:既然大家都覺得要更好地生存發(fā)展就要積極進取,那么你怎么理解在《論語》選讀中孔子之徒經(jīng)常被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嘲笑?若學生想不出來,可提示學生注意孔子及其弟子的活動背景及其效果,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孔子師徒被嘲笑是因為在亂世之中他們周游列國卻徒勞無功且常如喪家之犬甚至有生命之憂。至此,學生經(jīng)過層層深入的思考,終會明白:在亂世中要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只能無為,但也有人在亂世中為理想獻身;而在和平年代人才各盡其用,充分展現(xiàn)自己才能可以生活得更好。這樣,學生就更能理解中國文人身上的那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大夫情懷了。
又如在《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繪的太平盛世圖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得到孔子的贊揚,但我覺得這畫面還缺了點東西。我讓學生畫一幅美好的家庭生活圖景,提示他們比較自己的圖畫與曾皙所描述的圖畫的區(qū)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所在:他們畫的家庭生活圖畫上多有母親而曾皙所描述的沒有!然后讓學生思考差異的根源,學生大多能說出這與當時女性地位低下有關(guān)。趁此機會,我讓學生回顧《大道之行也》中對大同社會的描寫,讓他們探討值得批判的點。學生非常活躍,很快就找到很多批判點。比如認為“男有分,女有歸”并非是理想的社會生活模式,對于現(xiàn)代女性來說職業(yè)也很重要;又如他們認為文中對大同社的理解會偏重于社會安定、人們溫飽而不涉及更高層次的追求;他們甚至聯(lián)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作比分析。通過探究,學生明白了人的意識受限于時代背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指導性思想也應作出調(diào)整。
很多文言文在寫作方法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荀子《勸學》嚴謹?shù)淖h論結(jié)構(gòu)、孟子散文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莊子散文奇特的想象,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但是我們不能就此以為他們的寫作方法是完美無瑕的,搬來照用。事實上,對文言文的寫作手法進行批判性閱讀更有利于我們的寫作。
孟子以雄辯著稱,但其也有不合理之處。我們舉《孟子見梁惠王》為例分析。梁襄王問孟子“什么人能統(tǒng)一天下”,孟子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然后以禾苗為喻,說七八月干旱時禾苗枯槁,天一下雨,禾苗就長得好,同理,現(xiàn)在的統(tǒng)治者都愛殺人,如果有一個統(tǒng)治者不愛殺人,那么老百姓就會依附他。孟子這一番話,乍一聽,好像對,但仔細分析,欠妥。因為孟子運用的是類比推理法,而類比推理法具有或然性,如果要結(jié)論成立,那么用來類比的事物應該具有明顯的共同屬性。而文中的禾苗和老百姓明顯沒有很多的共同屬性,自然和人不能完全類比,統(tǒng)治百姓也絕非給禾苗澆水那么簡單,孟子把自然規(guī)律直接遷移到社會問題上來是不合理的。
又如《六國論》中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論斷不但忽略了一果多因的基本規(guī)律,而且得出的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六國破滅的原因一一列出,再分析各原因的重要性,找到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蘇洵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現(xiàn)實意義和家國情懷。
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知識的學習與獲得,而是思維品質(zhì)的發(fā)展與提升。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是為了復古,也不是為了獲得自豪感,而是為了更好地做一個現(xiàn)代人。文言文學習,如果只是為了認識前人的結(jié)論,學習的意義被削弱了,而批判性思維的介入,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理解,大大提升語文學習的質(zhì)量。所以,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發(fā)展與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