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美蘭
(浙江省東陽市實驗小學 浙江 東陽 322100)
學生在學習小古文時,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難以把握小古文的含義,對小古文學習產(chǎn)生排斥、畏懼、逃避等心理。教師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與文章注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朗讀,使學生了解小古文的含義,促進學生對小古文情感的體味,最終促進學生小古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小古文與一般的文章相比,語言簡練,含義復雜,因此學生在學習小古文時容易感到困難并產(chǎn)生逃避心理。教師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使學生體味到小古文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渲染氛圍,調動學生的情緒。
以《楊氏之子》為例。這篇文章以對話的形式展現(xiàn)了楊氏之子的聰明智慧。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到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理解文章內(nèi)容。比如教師先要求學生閱讀文章,并嘗試理解文章的含義。在學生對文章含義有大概了解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自薦的方式上臺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學生需要考慮人物的說話語氣、情感。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以現(xiàn)代交談形式進行對話,使學生適應文章中的對話內(nèi)容,然后鼓勵學生嘗試以文章中的語言進行對話,使學生在對話中品味情感。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文章內(nèi)容,促進了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感知,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營造了熱烈的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小古文的學習中最基礎的內(nèi)容是對文章含義的理解,但是由于小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表達方式不同,許多學生在學習小古文時對輔導資料的依賴性比較大,在自主學習方面比較薄弱。教師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與文章注釋理解文章含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可以組織交流活動,使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明辨文章含義,加強對文章的掌握。
以《自相矛盾》為例。這篇文章通過講述自相矛盾的故事說明了不能過分夸大事實的道理。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時,可以使學生借助文章注釋了解含義,體會文章內(nèi)涵。文章中有“鬻”這種生僻字,也有“夫”“或”這種與常用含義不同的詞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文章注釋理解其中的含義。另外文章中還有“譽”“弗”這些沒有注釋的詞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文章上下文的意思推測詞語的意思。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交流探討。比如在“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這句話中,有的學生認為“譽”的含義是夸贊,因為這個人正在賣自己的盾,因此需要夸贊自己的盾;有的學生認為“譽”是名字,后面那句話是這個叫譽的人說的。學生之間互相討論,有利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也會在討論中逐漸了解真正含義。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與文章注釋解讀文章含義,促進了學生小古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開展小古文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加強對文章含義的理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在引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學生通過停頓感知文章含義;可以通過組織朗讀比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以《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為例。這篇文章講述了少年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的關系,表達了作者對少年寄予的希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可以了通過組織朗讀活動促進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感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自己理解的語氣朗讀文章,并為學生營造朗讀氛圍。有的學生在朗讀時語調沉穩(wěn),以敘事的方式敘述了文章的觀點;有的學生則慷慨激昂的朗讀了文章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少年人特有的張揚;還有的學生在朗讀時表現(xiàn)出沉重的心情。教師除了鼓勵學生自己朗讀之外,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其他優(yōu)秀朗讀者的朗讀方式。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小古文,促進了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本文從學生興趣、自主探究能力、語文素養(yǎng)三個方面對如何開展小古文教學進行了探索。小古文的學習不是階段性學習,而是長期的、持續(xù)的學習,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希望本文的拋磚引玉,能夠為教育工作者關于小古文教學策略的探究提供思路,從而促進學生掌握學習小古文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