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立軍
(吉林省榆樹市土橋鎮(zhèn)光明學校 吉林 榆樹 130400)
語文可謂是幫助學生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礎,所以,小學語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而習作教學正是這一目的的常用方式之一。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來優(yōu)化設計教學方案,用引導式教學來推動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也應該大膽改革課堂,突破有限的效率,給學生提供優(yōu)質(zhì)教學資源。接下來本人將結合教學經(jīng)驗,就習作教學中的問題和有效教學策略談一談體會。
習作教學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過程,并且不會立刻見效,需要學生常年累月地積累,才能夠“厚積薄發(fā)”。所以,很多學生在日常練習中發(fā)出“寫作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這反映出了學生怕寫,老師怕教的一個嚴峻現(xiàn)狀,而且這種現(xiàn)狀普遍存在于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老套、缺乏吸引力,而學生的寫作用抄、編來完成等等,都讓寫作教學變得老氣橫秋、缺乏效率。
問題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教師寫作教學機械、教學目的應試化。為了幫助學生在考試中提高作文得分,很多語文教師通常會給學生制造出一個模板,讓學生按照模板進行寫作,寫作更像“填空題”。有了模板,學生的思維就被鎖住了,更傾向去參考一些模范作文,從而使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和思想被“侵略”。二是學生缺乏寫作來源和對生活的感悟。寫作是對生活的藝術加工,但是如果缺乏生活觀察力,學生是下不去筆的。小學學生學習壓力還比較小,生活中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的內(nèi)容很多,主要是學生本身沒有摘取素材的意識,并且對生活細節(jié)缺乏感知能力,從而使習作內(nèi)容空洞無物。
2.1 閱讀與習作結合教學。讀后感是一種感悟性的習作形式,教師可以經(jīng)常采用該方式來鍛煉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然后督促他們將內(nèi)心的感悟落到紙張上。而且,對于有中心思想的感悟習作,學生的寫作意愿會大大增強,甚至下筆千言。例如在閱讀了《九寨溝》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讀后感習作作業(yè),讓學生延伸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將真情實感流露于筆下。教師要做的是提取學生習作的中心思想,然后對語言進行輔導修改,慢慢提升學生的文筆。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給了學生寫作的啟發(fā),而且有利于學生在長期的寫作中增強文學功底。
2.2 仿寫訓練教學。小學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限,仿寫是有效提升和積累的方式。教材中的精彩課文是很好的仿寫例子,其本質(zhì)也是在引導學生用作者的方式來思考生活和人生,并且影響著學生的語言風格。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安排一些仿寫訓練,包括語言風格、寫作技巧和手法等。例如,在學習《月光啟蒙》后,學生語言根據(jù)“夏日中母親為我歌唱童謠”的場景,沿著懷念的感情線路進行仿寫。在有了作者的感情鋪墊后,學生的仿寫往往能夠更加深刻,而且在表達上會引起感情共鳴。仿寫的目的不是抄襲,在長期的仿寫訓練后,學生得到的不是與作者完全一樣的文字,而是具有明顯提升意義的文筆技巧,這正是仿寫訓練的意義所在。
2.3 堅持日記習作。習作只有通過長期的積累和鍛煉才能有明顯的提升,所以,堅持日記習作非常有必要。日記習作可以作為一個日常隨筆記錄的方式,讓學生把身邊的事總文字的方式感性地表達出來。日常習作中學生的寫作情緒通常是比較放松的,感情能夠更加自然地流露出來,克服編、抄這樣的常態(tài)問題。例如,黃昏是每一天的黃昏,但是每個學生眼里的黃昏是不一樣的,它可以隨心情而改變。在日記中,學生能夠對看到的顏色加以文字修飾,把情感融入到美景中,讓生活更加細膩,讓情感更加充沛豐富。當學生能夠從生活中不斷獲得寫作素材時,那么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能夠有明顯質(zhì)的提升。而且,日記習作更加開放,學生可以記錄生活、續(xù)寫故事、表達心情等,在鍛煉寫作的同事記錄成長。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需要注入新鮮血液,解決舊的突出問題,砍掉毒瘤,讓習作教學以新的面目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吸收傳統(tǒng)習作教學智慧的基礎上尋找新的有效方式,從學生的習作興趣入手,優(yōu)化教學設計,用真正有效的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避開應試教育的機械性,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和觀察的能力,幫助學生在小學奠定良好的語文寫作基礎,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推向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