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宏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城關第三小學 甘肅 宕昌 748500)
在新課改背景下,需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及學生能力情況,尊重學生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著重優(yōu)化學生語文習慣和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實現學生自主閱讀、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各種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著重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1 邊讀書邊做筆記習慣。讀書的目的在于獲取知識,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只是單純地閱讀和體會其內容,卻不加以鞏固和理解,會使其閱讀質量大受影響,難以從閱讀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最有效的方式,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邊讀書邊做筆記的習慣,并教會他們最有效的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使學生在閱讀中記錄,在記錄中思考,從而大大增加其讀書的收獲。教師要有意識地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邊閱讀邊記錄自己的疑問、所感、喜愛的語句等,養(yǎng)成邊閱讀邊做筆記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會提高學生閱讀專注度,增加學生對書中內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強化學生對書中內容的記憶和深度理解。對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1.2 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這一點對于小學生閱讀來說同樣如此。受年齡及其認識能力所限,小學生在閱讀中難以充分理解所有字詞及作品思想內容。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要正視學生的這種情況,引導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有積極的思考。為了使學生形成有效閱讀思考,教師可設計一些具有引導、啟發(fā)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的閱讀活動。所設計的問題,要通俗便于理解、要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要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探究意識等。如,在課文《去年的樹》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設計出如下問題:去年的樹和小鳥在一起是什么樣的情形?在樹與小鳥的對話中你聽出他們分別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小鳥是怎樣尋找大樹的?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悉心體會并找到相關答案并加深對課文珍惜友情和信守諾言主題的理解。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更多采用先通讀全文,再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語文基礎知識,而較少為學生講授閱讀方法,使學生閱讀只停留在表面上,無益于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創(chuàng)作主題及對課文事件內在邏輯關系,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閱讀習慣和方法。
2.1 在閱讀教學中嘗試講授多種閱讀方法。在語文閱讀中有不同的閱讀方式,不同閱讀方式可以達到不同的閱讀效果。教師要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根據課文的寫作風格、主題內容、表現手法及能力要求,培養(yǎng)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以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通常采取的閱讀方式主要包括精讀、泛讀、朗讀、默讀等幾種不同的方式,如果僅單一使用精讀方式,會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談不上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教師根據不同課文的內容及創(chuàng)作特點,引導學生采取相應的閱讀方式。如,以《記金華的雙龍洞》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將課文劃分層次,依據不同層次的內容,分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如第一層次的敘述性語言采用默讀,對第二層次關于對雙龍洞內部景物詳細的描寫則采用朗讀形式,要求學生以精讀方式尋找雙龍洞的特點及命名原因。通過采用不同方式相結合展開閱讀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同時,為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
2.2 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養(yǎng)成交流心得習慣。閱讀活動雖然是學生個體展開的學習活動,但學生間相互交流閱讀體驗則可以促進學生彼此就各自的思考所得、情感體驗等方面展開互動和啟發(fā),使閱讀達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在完成學生個體閱讀的基礎上,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圍繞主要問題的思考和感悟情節(jié)積極交流與探討,進一步深化其對課文中相應內容的深度理解。并在相互交流過程中發(fā)揮所長,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了鞏固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在完成每一單元的閱讀教學后,教師可在班內組織一次閱讀交流活動,在交流與探討中深化對課文各方面內容的深刻理解。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習慣養(yǎng)成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影響,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促使學生閱讀能力、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