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東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南郊中學,山東淄博 255000)
教學主張是教師在深刻理解學科課程教育教學規(guī)律與準確把握學科課程目標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實踐而形成的富有特色、高度概括的教學見解[1]。它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行動的具體取向、課程理想的最終追求,是一個教師教學智慧的個性化表達。
20年的一線教學經(jīng)歷,讓筆者對物理這門學科有了自己的理解。筆者通過總結提煉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形成了自己的教學主張。漢語中“物理”一詞來源于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筆者借用其中的“小”字,引入與其對稱的“大”字,便將教學主張稱為“小物大理”?!靶∥锎罄怼笔菑娜矫嫣釤挸鰜淼?。
“物”就是事物、現(xiàn)象?!靶∥铩眲t代表我們能觀察到的生活中一個又一個小的事物或現(xiàn)象,如彩虹為什么是七色的?插頭為什么既有兩腳的又有三腳的?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內側還是外側?“理”就是道理、規(guī)律。“大理”則代表物理課本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性內容,包括定律、原理、規(guī)律等。從“小物”到“大理”,兩者之間形成一個有邏輯關系的閉環(huán)。即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小物”,提出問題,通過學習不斷探究,得到“大理”,最終再應用于實際生活。
“小物大理”換個順序也可以說成“大小物理”?!按笮∥锢怼眲t體現(xiàn)了物理學科的另一個特點,即它的可量化性。學好物理的關鍵就是對物理量的學習和掌握。例如,我們學習“速度”這個物理量的過程中,要在掌握速度公式后,來計算速度的大小。同樣的還有壓力大小、壓強大小、電阻大小等。不管是從物到理,還是“大小 物理”都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物理的學科特點,揭示了物理學科表象背后的本質。
物理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小物大理”也可以被稱為一種物理教學方法,其實質是一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講《光的反射定律》這一節(jié)時,教師第一步先給學生列舉了生活中光的反射現(xiàn)象;第二步動手演示,用鏡子將室外的太陽光反射到室內的墻上,讓學生知道這就是光的反射現(xiàn)象;第三步給學生提供實驗器材,讓其進行實驗探究;第四步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這樣四步下來,學生卻仍反映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不好理解。明明有生活經(jīng)驗,明明有實驗現(xiàn)象并且結論也非常明確,為什么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呢?
經(jīng)調查了解,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是因為沒有觀察到反射的過程,才感到困惑的。這是因為光速極快,光的反射在瞬間就完成了。不能具體地感知光線傳播的這個過程,學生就不容易將光的反射與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那怎樣讓學生與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進而體會到光的反射過程是存在的呢?
后來,教師在課堂上加入一個這樣的設計:與一名學生互動玩乒乓球。教師扔乒乓球到課桌上發(fā)生反彈,學生靈敏地接到反彈的乒乓球。然后學生扔教師再接,接著教師便問:“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反彈現(xiàn)象,你們能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嗎?”學生會很輕松地說出許多,如打臺球、打籃球中都存在反彈現(xiàn)象。接下來教師說:“其實今天我們要學的光的反射現(xiàn)象,就是光的‘反彈’。”有了這個引入,學生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光的反射了。
此外,教師扔學生接,學生扔教師接,這“一來一回”為后面學生學習“光路可逆”原理奠定了基礎。
物理中還有很多地方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教學。例如,借助水流來理解“電流”,借助水波來理解“聲波”,借助水壓來理解“電壓”等。將不直觀、不易觀察、不易理解的東西,借助于生活經(jīng)驗等表現(xiàn)出來,通過類比、轉換、放大等方式將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筆者所倡導的“小物大理”教學法。
物理是一門非常有趣的科學,它研究的是力、聲、光、熱、電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谖锢韺W科的這些特性,“小物大理”所體現(xiàn)的觀察和實驗便成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了。筆者有一句口頭禪:“只要你平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就一定能學好物理?!别B(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將視線聚焦于生活中的力、聲、光、熱、電等“小物”,致力于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大理”,這便是一種好的物理學習方法。
教師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可以通過布置一些實踐類作業(yè)來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學習方法。例如,在學完《光的色散》這一節(jié)課后,教師會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利用臉盆、水、鏡子組裝一個水三棱鏡,完成太陽光的色散實驗,將實驗結果拍照上傳到教師創(chuàng)建的學科QQ群。事實上,學生非常積極地完成了這類作業(yè)。
為什么要布置這樣一個實踐類作業(yè)呢?在傳統(tǒng)課堂上,這個任務是教師通過演示三棱鏡來完成的。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不能深度參與其中,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其實離學生是有些遠的。教師布置這樣一個實踐性作業(yè),目的就是彌補這個缺憾,讓學生和實驗親密接觸,和物理親密接觸。
這種實踐類作業(yè)有這樣一些優(yōu)勢。首先,器材易得,不需要專業(yè)器材,便于操作也能減小學生的參與難度,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如實驗中所需的盆和鏡子,都是家中常物,對學生來說沒有難度。其次,可以實現(xiàn)課后實驗和課上實驗的對比與聯(lián)系,進而實現(xiàn)對知識的拓展和應用。此實驗中就是用水三棱鏡和玻璃三棱鏡做對比。再次,操作本身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糾錯能力,還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在群內分享的過程也是學生之間學習借鑒和交流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堅持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必定高漲。
類似的實踐類作業(yè)還有很多。例如,學完《摩擦力》這節(jié)課后,教師可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增大摩擦的實例、減小摩擦的實例。又如,學完“質量”這節(jié)課后,讓學生尋找商品標示上的質量和體積。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質量和體積的多個單位,形成一定的估計能力。當近百張照片上傳到群里后,一個細心的學生有了發(fā)現(xiàn)。她發(fā)現(xiàn)各類商品在標示質量和體積時,其方法是不一樣的。比如,體積,有的用漢字“毫升”,有的用字母。字母的大小寫也不一樣,“mL”“ML”“ml”各式各樣。于是師生將這個問題當作課題開展研究。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收獲的不僅有知識,還有體驗和成長。這是學生通過教材和練習題所學不到的。
闡述自己的教學主張,不是因為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已經(jīng)有了多么“深”的理解。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言,“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的過程,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從無意識走向理性自覺,從經(jīng)驗式暗中摸索走向建構式明中探討的過程”。教師要有提出教學主張的勇氣和自覺。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是在為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尋找一條航道。航道有了,方向才不會偏;航道有了,便行將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