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穎
語言磨蝕是語言接觸的伴生產物,即語言使用者由于減少或停止使用某種語言,其對該語言的運用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或者喪失的情況。 研究語言磨蝕對于語言習得和語言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文章旨在回顧語言磨蝕的研究現狀和進展,并結合國內研究現狀來探究語言磨蝕在研究內容、對象及方法上的新突破。
語言磨蝕這一術語,最初是由語言學家Einar Haugen 在他的文章“Language and Immigration”中提出的。 Einar Haugen 提到“正是通過緩慢且持續(xù)不斷的磨蝕,每個外國人在英語環(huán)境中都被一個個想法、一個個的單詞變成了美國人”。 Lambert 于1998 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召開的語言磨蝕會議上正式提出了“語言磨蝕” 這一概念之后,關于語言磨蝕的研究議程也就此正式確立。 此后,參與語言磨蝕領域研究的學者以及其產出成果都有了顯著的增長。
K?pke 和Schmid 提出了迄今為止最普遍為人所接受的語言磨蝕的定義:語言磨蝕是“一種非病理性的語言減損,而出現減損的這種語言是個人以前獲得并掌握了的語言”。 因此,磨蝕反映了一種情況——即說話者正在喪失其先前掌握的語言的能力。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是大腦功能退化或與年齡有關的認知障礙或損害,而是與使用該語言的社區(qū)斷絕了接觸和交流,從而導致個人語言行為發(fā)生了變化。
因此,語言磨蝕是指改變了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習慣的說話者由于減少了對某個語言的使用而導致使用此語言時,此語言的語法和其他特征發(fā)生改變或丟失。例如,語言的時態(tài)系統可能會簡化,語音特征可能會重組,或者一些詞匯可能會被廢棄不用。
根據K?pke 和Schmid 給出的定義,語言磨蝕是指一個人的第一/第二語言的語言技能或熟練程度的減退。 而對于經歷過語言磨蝕的個人,語言磨蝕可分為母語/第一語言磨蝕(L1 磨蝕)和第二語言磨蝕(L2 磨蝕)。 但是這些磨蝕是怎么發(fā)生的呢? Maher 認為:“雙語或者多語者生活在一個社區(qū)中,在這個語言環(huán)境中,語言會相互接觸并對彼此產生影響,從而導致某些語言的形態(tài)結構和句法結構的重構,而這些重構則會表現出語言磨蝕的一些特征?!盌e Bot 和Hulsen 則進一步提出了“語言從來不會孤立地消失,母語磨蝕通常是語言接觸的伴生產物”的觀點。 因此,語言接觸被證明是語言發(fā)生磨蝕的基礎和條件。
K?pke 和Schmid 列出了影響母語磨蝕或其維持程度的社會和心理因素:
(1)母語磨蝕開始時的年齡(青春期前/后);
(2)經受磨蝕的時間;
(3)教育水平;
(4)語言態(tài)度;
(5)磨蝕語的使用頻率、數量和使用背景等其他因素。
影響語言磨蝕的第一個因素是母語開始受蝕的年齡:在青春期之前放棄母語環(huán)境的個體似乎會經歷更嚴重的磨蝕(Karayayla & Schimd,2019)。 在不同年齡經受磨蝕的區(qū)別效應與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有關(Lenneberg,1967)。 關鍵期假說認為,青春期后學習第二語言的能力會逐漸下降,同樣地,母語磨蝕的效應也在降低,這是由于人們的學習能力和大腦的靈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Schmid,2011)。Bylund(2009)的研究也為這一說法提供了證據。 在他的研究中,參與者(母語為西班牙語的人生活在二語為瑞典語的環(huán)境中)與母語“減少接觸的年齡”(ARC)不同,通過測試發(fā)現,ARC 小于12 歲的參與者偏離了單語模式,而ARC 大于12 的所有參與者都趨同于單語西班牙語行為。 這樣的現象則說明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語言知識越趨于穩(wěn)定,語言受磨蝕的程度也會更小。
經受磨蝕的時間也會對母語磨蝕產生重要的影響。 當一個人沉浸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語言的支配地位就會發(fā)生轉變,因為人們能觀察到“使用母語的速度逐漸慢于使用二語的速度,即使二語能力還沒有達到母語者的水平”(K?pke & Schmid,2004)。 K?pke和Schmid 在其研究中發(fā)現,根據他們所測試的知識和所選擇的任務,說話者的主導語言在說話者在外地居住3 至7 年后發(fā)生了轉變。
說話人的受教育程度也必定會對磨蝕產生影響。實證研究證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在磨蝕效應上的表現優(yōu)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 在Yag?mur(1997)的研究中,他將教育水平作為主要的自變量之一,研究發(fā)現,受蝕者和非受蝕者的語言流利性表現均受到影響,但正如預期的那樣,教育水平較低的人比教育水平較高的人受磨蝕的程度更大。
除上述因素外,還有態(tài)度與動機、年齡、移民前的語言習慣、智力、個性和能力傾向等因素都會影響語言的磨蝕。
受語言磨蝕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 首先受到語言磨蝕影響的方面便是詞匯。 在大多數情況下,詞匯將是第一個受到影響的領域,而語法和語音雖然也會受到磨蝕,但它們都表現出了較強的抗磨蝕能力。
除詞匯、語法、語音外,語義也被證明在L1 和L2的接觸情況下會受到磨蝕。 在Altenberg 的研究中,兩名德英雙語者接受了語義判斷測試,但是他們都產生了錯誤的母語語義判斷。 這一結果則可以證明使用者的母語在語義域中已經發(fā)生了磨蝕,從而導致說話人在做判斷時偏離了母語規(guī)范。
國內對于語言磨蝕及其相關理論的研究是從21世紀初才開始的。 鐘書能首次在國內提出了語言磨蝕這一理論,并將語言磨蝕的定義引入國內。 而在這之后,其他學者也開始了對于語言磨蝕的研究,并提出了更完善的語言磨蝕的定義(如倪傳斌、延俊榮,2009)。后來,一些學者開始從母語磨蝕和外語磨蝕兩個方面來探討影響語言磨蝕的因素。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國學者開始將語言磨蝕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我國外語教學中,促進了我國外語教學的改革。
然而,我國對語言磨蝕的研究還存在不足:如語言磨蝕理論大多是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國內學者主要是引入并分析國外已有的關于語言磨蝕的定義、研究理論及其影響因素等,而缺乏基于對本國環(huán)境和對象的實證研究;跨學科研究成果較少;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第二語言,即英語磨蝕,缺乏對母語磨蝕的研究;相對于詞匯的磨蝕,對語音、語法、語篇的研究較少。
語言磨蝕這一理論從正式提出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0 多年的發(fā)展,國外學者對于語言磨蝕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目前無論是關于母語還是外語磨蝕的研究都日趨完善;但國內對于語言磨蝕的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在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待創(chuàng)新與突破。 因此,如何根據國內環(huán)境進行進一步實證研究和本土化創(chuàng)新是目前關于語言磨蝕研究國內需要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