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甘肅省民勤縣新民小學 甘肅 民勤 733300)
由于小學生缺乏自身的思想意識,其往往會對身邊的人產生崇拜心理,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益友”,在日常的教學中挖掘更多適合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做到包容、尊重學生、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斷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一年級是小學教育中的基礎,并且一年級的教材中兒歌比較多,因此必須.針對兒歌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的聲音去表達情感,在情境中體會語感,在自然的表達中學習語感。但是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差,對教師的講解不能體會,因此就需要教師.進行范讀,通過語氣的輕重緩急對學生進行引導,效果就會立竿見影。
例如一年級下學期課文《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在失去尾巴之后每一個階段心情的難過程度都是不同的,短短的課文講述了小壁虎的一整個心路歷程,需要用不同的語氣來把握朗讀聲音的高低,讀出不同的感覺。此時,教師就可帶著學生一起觀看文中的圖片,引導學生去理解情景進行朗讀,比如“沒有尾巴多難看呀!小壁虎想:向誰借一條尾巴呢?!边@一句,教師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己非常重要的東西丟失了特別急切的想借到一個的情景,讓學生能夠體會其中情緒和感覺,并將其表達出來。再比如“我長出一條新尾巴了!”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圖片,想象自己就是重新獲得尾巴的小壁虎,讓學生把自己代入情景中,去體會其中的情感并將其表達出來。另外,教師在進行指導時也要做到有規(guī)律和層次性,讓學生從準確識字,無誤閱讀一步步到有感情朗讀。
隨著學生逐漸的成長,對學生朗讀的教學也要慢慢的偏向于學生的個性朗讀,充分的去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在朗讀中,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自由朗讀或者分角色朗讀,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文字中帶來的情感,讓其有充分發(fā)展自己個性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其中的不足加以指導,進-步的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朗讀水平。
例如《小馬過河》一文,可讓學生先自己閱讀,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尋找文中每一個角色的感覺再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認為適合自己的角色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比如小馬和老牛對話的這個片段,應該讓學生先認識老牛的個性,然后讓學生體會老牛深沉和穩(wěn)重的語氣去朗讀這段課文,這樣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穩(wěn)重的性格,再比如可以讓學生多閱讀幾遍課文去理解、體會小馬在整個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和整個心路歷程,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去體會小馬從疑惑到高興,從害怕再到欣喜,最后興奮和自信的心情,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要表述的內容,同時也能更容易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意義。用多次的讀和教師適當的引導,帶給學生不同的朗讀空間,根據情感的多少、難易程度也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帶來進步和提高,對培養(yǎng)學生整體的朗讀能力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
隨著年級的提高,對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應該從對朗讀的理解慢慢轉移到感悟課文的內容上來。因為在低年級的一段學習中,在讀的內容和文字上已經慢慢的增加了,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已經有了很高的提升,這時候已經不能再繼續(xù)要求學生按照什么語氣讀出來了,應該讓學生有更多自己的感悟去讀。往往初讀是找不到感覺的,因此讓學生一遍遍的去讀,慢慢的也就把感悟讀出來了。
例如《金色的魚鉤》是一篇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課文,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題目,不必通過教師的提點,就能明白文字中所表達的激昂,也能把自己對愛國英雄的敬重之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自然而然的降低了課程學習難度,通過朗讀找到了課文描述的重點段落,真正做到讀中學,讀中悟,讀中記。學生通過不斷地朗讀,便能讀著讀著找到真正緊張和激動的地方,也便找到了文中重要的片段。假如一直只是由老師把學生帶入文中的世界,效果往往是不太好的,培的只是機械的朗讀工具,只有讓學生自己體驗,自己把自己帶入文中的世界,才能加深對文字理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行間所蘊含的情感,在不斷地朗讀過程中,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就慢的浸潤到學生的心中,激發(fā)出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久而久之學生在其語感審美能力等方都能得到巨大的發(fā)展。
總之,朗讀教學關系到學生的實際價值,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現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需要教師發(fā)現并運用適合學生的方法。同時,教師需要多與身邊有經驗的師進行交流,學習其教學經驗,改正自身的不足;而作為學生,需要養(yǎng)成自覺讀書的習慣,將讀作為一種興趣,而非負擔,在朗讀中提升自身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