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云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實驗小學,福建福州 350500)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閱讀一直是教師提高小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方式之一。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加強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比重迫在眉睫。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關于語用這一理念被重點提及,也開始考驗教師如何將其完美地運用到閱讀課堂中。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主要就是針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并依靠語言文字開展人和人之間的交際。甚至可以說,因為有了語言的出現(xiàn),才有后來的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在《課程標準》中早已明確了語文這門課程的基本定義:語文就是圍繞著語言文字的運用而展開學習的一門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雙重性質的課程[1]。
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很多需要革新和實踐的要求。其著重強調的一點便是學生要加強對語文的語言運用,這時,語用這個詞語正式出現(xiàn)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語用并不只局限于語言文字這一點,還包括文體、口語交際、閱讀甚至是每節(jié)課結尾教師對知識的總結,都可以稱為語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語用教學理念開始在語文閱讀中被教師廣泛地運用。教師在采用這一理念時,要切合實際地思考教學內容是否適用于這一理念。在實踐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這樣的情況:一些教師把語用的“用”從有用變成了無用。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其目錄的排版常常是以一個專題為一個單元。同一個題材的單元出現(xiàn)在學生不同的學段,是為了讓他們對同一種情感有不同的體驗。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和掌握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2]。
例如,在教學小學二年級上冊關于親情題材的文章《媽媽睡了》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語用教學理念,提出讓學生和媽媽進行一次談話,使其能和文章中的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深化對母愛的認知和感觸。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采用語用理念時,一定要把握住其本質含義,萬不可出現(xiàn)“只有其表,卻無其本”的形式主義現(xiàn)象。在前文中筆者提及,語用包含的內容有許多,教師不能被其名稱所迷惑,不應只注重學生語言的運用和文體的訓練與研究,而忽視他們對語境、文章分析及仿照能力的培養(yǎng)[3]。如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對語用的理解就會出現(xiàn)偏差,如同前文中筆者提到的那樣,徒有其表,卻無其本,同時他們的語文能力也不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例如,在剛開始進行語用閱讀教學時,筆者沒有把握好其本質,就出現(xiàn)了學生漠視語境、對語用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的狀況。在二年級時,筆者曾開展過一節(jié)仿寫課,讓學生仿寫課文《一匹出色的馬》。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只注意不能用詞重復,沒有考慮語境是否和諧。
小學教師在利用語用理念時,一定要注意學生在課堂中的整體學習感受。在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的綜合語文學習能力,不要急于求成,而在設計和其不相匹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教師要明白,語用理念下的閱讀教學宗旨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閱讀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的意境中[4]。
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下冊學習寓言二則《亡羊補牢》時,教師不能為了加快教學進度等,把這篇文章所要闡述的道理先行告訴學生,而是要通過指引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到人可以做錯事情,但是要在做錯后及時改正。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改正有時間限制嗎?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錯后馬上改正,另一部分學生認為只要改正了,就可以了。這時筆者就可通過課文來告訴學生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能夠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還便于教師觀察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語文學習目標在于強化自身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其中,閱讀能力尤為重要。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蹴而就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在筆者所教學的班級中,筆者一般都是讓學生對一篇文章默讀三遍。第一遍先大概了解一下文章都講了什么內容,第二遍是在文章中優(yōu)美的詞語和句子下畫線,最后一遍是讓學生體會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營造的意境。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下冊《燕子》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一些詞語記下來,如“爛漫無比”和“波光粼粼”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可以為他們以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受其身心年齡的限制,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時,小學生很難全面了解閱讀的審美概念,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美”和“丑”的教學。只有先讓學生內心對“美”和“丑”形成一定的認知和辨別標準,才能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提高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例如,在閱讀小學四年級下冊描寫抗美援朝英雄黃繼光烈士的節(jié)選文章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美學的角度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使他們了解到軍人鐵骨錚錚的氣概和不畏犧牲的精神,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閱歷不多,認知能力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發(fā)展,好勝心強,在進行語用背景下的閱讀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性,設計一些合理的語文閱讀小任務,對先行完成任務的學生給予鼓勵,以此來激勵其他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制訂這樣的任務:第一,通讀課文三遍,并背誦教師要求背誦的優(yōu)美段落;第二,熟悉并掌握出現(xiàn)在文章中的生僻字詞。
總之,在語用背景下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會閱讀,還要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注重語文的實踐性特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這一特性來體現(xiàn)語用的實際價值,以此來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