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的教師希望幼兒通過分組的方式完成對愛心小屋的改造,一方面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發(fā)展幼兒的合作能力。其實,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們的合作能力仍處于萌芽階段,盡管他們提出要合作,但是,自我中心、缺乏共情成為其與同伴順利開展合作的障礙。他們需要不斷嘗試與同伴磨合,努力克服自我中心,學習換位思考,才能慢慢地從只想到“我”過渡到能考慮“我們”。
合作對幼兒來說,有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這也是他們逐漸社會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并不會通過一次活動就實現(xiàn)跨越。因此,我認為,教師對于幼兒的合作行為應該給予合理的期待,認識到其發(fā)展非一日之功。如此一來,教師應能理解為什么幼兒“基本上都各做各的”“有一些交流,但不多”了。
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如何引導幼兒從“分”到“合”呢?
首先,幫助小組之間建立聯(lián)系。例如,將某個小組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拿到集體交流環(huán)節(jié)來討論,鼓勵其他小組的成員為他們出謀劃策;或者,將某個小組的勞動成果用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在集體面前,鼓勵該組成員共同向大家介紹本組的探索過程??傊?,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引導幼兒關注到其他人在做什么,認識到各組的工作內容之間的關系,意識到整個木屋改造工程需要各組齊心協(xié)力才能完成。
其次,對幼兒偶發(fā)性的合作行為給予正強化。當觀察到幼兒偶發(fā)性的合作行為時,教師要及時在集體中加以分享,給予肯定,特別是要強調其合作的方式和策略,例如,尋求他人幫助時他是怎么說的,合作中出現(xiàn)矛盾分歧時他們是如何溝通的,等等。這樣做一方面是幫助幼兒更好地建立起“合作”的概念,另一方面是給幼兒提供鷹架。
最后,不斷強調合作的成果。無論是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的某項工作內容還是最終完成的集體任務,作為教師,都要反復強調這是所有成員一起努力的結果,以激發(fā)幼兒的集體榮譽感,為幼兒下一次活動中的合作奠定基礎。
幼兒的合作能力發(fā)展水平不盡相同,而合作能力的發(fā)展也有一個過程,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地把“大家一起完成一個任務”視為“合作”。我們要做的是耐心地觀察幼兒,追隨幼兒,幫助不同能力水平和行為表現(xiàn)的幼兒認識到自己需努力的方向,鼓勵幼兒小步遞進地實現(xiàn)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當我們做好準備時,一切就會水到渠成。
(江蘇南京市第二幼兒園 郭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