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燁
(江蘇省無錫市二泉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00)
新課改提出了初中語文要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貫徹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發(fā)展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品質。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帶領學生體會古詩詞中的美感,使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回歸本質,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古詩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但由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首先,學習方法對學效果有著之間的影響,部分教師運用灌輸式的方式講解詩詞意思和作者情感,沒能突出古詩詞教學目標,導致學生對古詩詞教學的不夠透徹,只能機械的背誦教學知識,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其次,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不夠明確。新課改強調了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部分教師對古詩詞沒有深入了解,只是運用了朗誦、解釋、體會情感的教學過程,導致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于程序化,沒能將核心素養(yǎng)貫徹到教學課堂中。最后,初中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有些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方式有著很強的功利性,將練習作為主要內容,沒有突出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忽視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1 組織學生吟誦,體會語言之美。吟誦是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方式,帶領學生反復吟誦課文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加強學生對詩詞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古詩詞學習方法。在古詩詞吟誦中,教師要糾正學生的聲調、節(jié)奏等,為學生介紹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使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在吟誦中感悟到古詩詞語言運用的精妙,使學生受到高尚文化的熏陶,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在《登飛來峰》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樣化的吟誦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演示吟誦方式,使學生了解到詩詞的停頓和節(jié)奏,直觀感受到語言的價值,真切的體會到古詩詞吟誦的樂趣,了解到作者借助登飛來峰抒發(fā)自己胸臆、寄托自己壯志的情感。接著可以通過合作誦讀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吟誦方式,使學生快速融入古詩的意境中,渲染學生的情感。最后,可以為學生留出自由朗讀的時間,使學生在明確教學目標后開展自主學習,反復揣摩作者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精神,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2.2 引發(fā)學生想象,鍛煉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引導學生辯證審視文學作品的意識。聯(lián)想和想象能夠加強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了解,增強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畫面感。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網(wǎng)絡資源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理清古詩詞的脈絡,在體會詩詞含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例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杜甫草堂的圖片,為學生介紹古詩的背景,了解作者艱難的處境。接著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試著描述出“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著瓢轉沉塘坳。”的畫面,再想象“俄頃風定云墨色……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畫面,使學生對古詩詞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最后體會最后一段的內容,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推己及人的美德。這樣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還能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
2.3 深化學生感悟,提高鑒賞能力。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都蘊含了深刻的道理,需要學生深刻的體會和感悟,才能增強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在閱讀和鑒賞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古詩詞的獨特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在《行路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羞”時不能食,“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境,詩中引入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合作探究,使學生理解整首詩的感情基調,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吟誦、想象和探索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想象能力、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使學生深刻體會古詩詞中的思想和情感,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