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瀅
(吉林省長春市農(nóng)安縣前崗中心小學 吉林 長春 130200)
小學可分為兩部分,一到四年級和五到六年級,如果說前面四個年級更多的是聽說讀,那么后兩個無疑就是寫了。前四年級階段的孩童,即便是安排日記任務給他,也無法寫出優(yōu)美的文章來,更多的還是記流水賬。因為在他的意識當中,不存在精華和糟粕的區(qū)別,能寫出來,就算是極好的了。因此,若想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當從娃娃抓起。
1.1 小學語文的類別。
(1)看圖學文。作文的基礎就在于認識文字并且利用文字。此類文本適用于一到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并沒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去學習這些文字,所以輔以圖畫調(diào)動他們的興趣便是最佳選擇。
(2)習作例文。既然認識了文字,便要利用文字。這類文本適用于二到三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布置寫日記的方式,或是對某件物品進行描述,達到磨煉文字功底的作用。
(3)講讀課文;閱讀課文;獨立閱讀課文。講讀課文。以教師講解為主,小學生的接收能力有限,并不能一目了然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教師的指導才能獲得關于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知識技能;閱讀課文。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此類文本偏向于半獨立性質(zhì)的教學方式,由教師引導,將講讀課文當中學到的技能知識運用到閱讀當中;獨立閱讀課文。這個階段適用于五六年級的學生,是閱讀課文的升華。學生通過老師的半引導,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時候就需要學生自主去學習,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1]。
1.2 小學語文的作用。教會學生識字,始終是小學教育的重心。此階段的學生,并沒有作文的概念,除開教師的言傳身教,更離不開好的教育素材。通過識字到寫字再到寫出好文章的過渡,才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國家一直大力發(fā)展掃除文盲活動,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分別于1955年和2002年提出的基本掃除文盲以及全面掃除文盲[2],使得國民素質(zhì)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這遠遠不夠。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那些文字能夠發(fā)人深省的大文學家,難道只是因為認識的字更多一些嗎?歸根結(jié)底,文字的意義,不在于認知,而在于利用。小學語文的作用,便在于此。然而小學生并不具備這種思想,他們更多的是憑借喜好學習,作文也只是興趣使然。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要想方設法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如此才能引導學生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2.1 家庭方面。常言道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在孩童牙牙學語的時候,教會他開口說話的便是父母,由此看來,聽說讀寫的順序便成立了。但大多數(shù)父母并沒有意識到教會孩童說話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他們愿意花大量金錢在選擇學校這件事上,也不愿花少部分的時間在子女文化培養(yǎng)上。因此,若想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須與其家庭建立聯(lián)系,要保證學生在家時能完成識字量閱讀量的積累,小學階段,最缺失的便是積極性與主動性了。
2.2 教育機制。教育工作者應當明白知識儲備與思想高度同樣重要。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來自于自身對于文字的認知及掌握,明白用怎樣的字詞才能組成更加完整優(yōu)美的句篇。這對于教育工作者的職業(yè)技能要求必須嚴格。現(xiàn)在存在很多濫竽充數(shù)的教師,不僅自身沒有扎實的教育能力基礎,同時個人品行也令人擔憂,學生長此以往處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不僅學不到知識,還會影響到原有的思想層面。因此,教育工作者的素質(zhì),必須得到各大教育工作平臺的嚴格把關。
2.3 教育素材。小學生一開始是不知道如何去下筆的,只會言簡意賅的將自己想寫的東西寫下來。如此寫出來的文章,達不到吸引人的目的,因此也得不到教師的高分。培養(yǎng)小學生的鑒別賞析能力,便部分決定了小學生能否寫出好文章,這就取決于教育素材的選擇。好的文章能讓人眼前一亮,好的素材能讓小學生寫出好文章,那么素材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小學的寫作教育,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寫作的方向也應該貼近生活,興趣不應該來自教師的安排,但寫作方向可以由教師作為引導。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感受生活,融入生活,寫日記也是最實用的方法之一,但切忌學生寫流水賬應付教師也應付自己,在此過程,不可讓學生強制寫日記,可以寫一些感興趣的話題或隨筆,加強學生的寫作實踐,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不是目的,是需求。文本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首先要多角度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學生寫作進行訓練,才能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文本形式當中游刃有余。
總之,對于小學生寫作的教育,我們應當慎之又慎,既要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又要結(jié)合不同學生因人制宜。不同的學生所具備的思想情感都是不同的,學習能力也有強弱之分,寫作的角度也不盡相同,不僅要引導學生往自己的長處取得更大突破,也要彌補短板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