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曉娣,邱 團
(1.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2. 廣西體育高等??茖W校,廣西 南寧 530000)
武術文化植根于我國農耕文明背景之下,以功法、自我調理、天人合一、套路及散打等內容為活動載體,在特定的地理區(qū)域內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淀形成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流派與種類,歷經千年的積累與發(fā)展,已成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符號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武術運動所發(fā)揮的作用也逐漸被更多的學者所關注。2015 年,國務院下發(fā)的《關于加快發(fā)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在民族地區(qū)學校開設民族藝術和民族體育選修課程,開展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活動”的指導性意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也分別提到了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文化建設理念,這與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息息相關。筆者立足中華武術的民族符號與文化傳承載體,結合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提及的促進全民健康“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tǒng)運動項目”以及《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 年)》提出的“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引導青年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民間文藝傳承”的發(fā)展措施,深入分析了健康中國視閾下武術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有學者在對武德進行研究時提出“德”即“道 德、品 行”,以仁愛為核心和依據,包含了忠義、誠信等多方面內容,是發(fā)自于內心、表現與外行的一個內外統(tǒng)一的概念。就最本質的核心層面而言,武德是一種內在的制約機制,它由內而外地約束著習武者的行為,制約其濫用武力的行為。因為掌握了武術技擊能力的人群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古時也有“俠以武犯禁”之說,正如喬鳳杰所言:“武術的技擊戰(zhàn)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掌握了武術技擊的人不做好事?!币虼耍诠糯鐣?,對習武之人武德的培養(yǎng)均放在首位。到了現代社會,武術運動作為一種普及性運動推廣宣傳,一方面發(fā)揮強身健體之功效,另一方面沿襲了先輩對人才德行的培養(yǎng)與教育。受儒家文化影響,我國傳統(tǒng)文化側重于道德自律、行為自律,講究天人合一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在參與武術運動的過程當中,不論是教習者還是學習者,均從道德品行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從武術運動的文化底蘊及開展方式對習武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轉變習武者思想來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培養(yǎng)習武者良好武德來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助其形成良好品德。因此,通過武術運動,可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德。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中華武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中要載體,其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內部傳承及外部交流的一個重要符號,在文化傳承中發(fā)揮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文化傳承時我們只有堅守文化立場,才能凸顯“文化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學者提出:“歷經千年的中國武術在西方體育的強勢入侵和影響中,立場是傳統(tǒng)文化還是西方競技搖擺不定,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币虼?,在新時代堅守文化立場的號召下,我們更應深挖武術運動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植根于歷代武術運動衍生的優(yōu)秀理念,并結合新時代青少年的成長特點,在開展武術運動的同時將優(yōu)秀的文化理念傳播給青少年,在其人生觀形成的時期就給予充分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武術教育就是武術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按照擬定的方針所進行的一系列有計劃、有目的的武術活動的總和。這個總和不僅僅包括武術動作的傳授與教學,更多的包含了武術作為文化載體所承載的豐富內涵。中國的武術包容萬象、內涵豐富,不僅有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價值理念,還包含了向善崇德的社會風尚以及武以化人的教化思想,更是將德藝雙馨作為一個優(yōu)秀武者的終極目標來不斷追求。從習練者的角度而言,中國武術是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雖然它無法通過手進行觸摸,但習練者自己卻可以察覺到自己身體、心理和精神的改變。因此,通過武術運動的開展與傳播,可以促使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在長期的習武過程中不斷向著積極的方面轉變,不僅身體健康,表現出積極陽光的一面,在“精氣神”方面更是得到升華,由內而外地生成中華文化所特有的“浩然正氣”。
行為學家認為,如果得不到發(fā)泄,人的攻擊性壓力會積累下來,爆發(fā)出人們難以預料的惡性事件。武術運動作為一種“框架內的戰(zhàn)爭”可以作為一種理性的情緒發(fā)泄手段,對青少年的成長壓力、學習壓力、緩沖心理負擔等方面發(fā)揮特殊的作用。在武術運動中,參與者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沮喪、競爭的激情與練習的堅韌,不同的情緒體驗能提高其個體的自我認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助于青少年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相關研究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喜歡娛樂的時期,甚至將娛樂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青少年在參與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時,往往聚精會神、興致高昂,并在參與中獲得無限的快慰與滿足。武術運動作為體育運動的一種形式,本質上就具備了體育的娛樂本質,近年來隨著武術相關影視作品的不斷推廣,加上青少年對“酷”“炫”動作的追求與自身的好動特性,更使他們在習練武術過程中既享受了運動帶來的愉悅體驗,又享受了掌握相關動作技巧之后獲得的社會支持,還能根據武術運動“搏擊”特性宣泄其自身的負面情緒,形成正能量反饋,使壓力得以釋放,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青少年時期是個人成長的定型時期,其身體發(fā)展過程具有明顯的變化,包含了在發(fā)展階段中身高、體重、力量的不斷增長,速度、靈敏、耐力的不斷增強,外顯于青少年個體在體姿與體態(tài)方面的橫縱雙向擴張式變化。武術運動對青少年生理的影響,在各大系統(tǒng)當中首先體現在運動系統(tǒng)方面。由于武術運動的技術涵蓋了拳法、腳法、腿法、掌法及身法等練習方法,在習練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技術動作,對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產生相應的運動刺激,鍛煉肌肉的同時對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通過拉伸、舒展等動作的重復練習,可不斷提高青少年身體柔韌性,加固其關節(jié)及韌帶的柔韌性;通過擊打練習及對抗性練習,能夠促使青少年骨密度增加,骨排列更加規(guī)律整齊,提高骨的強度與硬度。由于武術運動是在套路及動作熟練掌握的基礎上的一種靈活運用,習練者在對練時往往將相關動作進行自由拆分與重組,尤其是在競技運動當中更是要求習練者根據賽場的實際情況來不斷調整技術戰(zhàn)術,因此要求習練者需時刻保持自身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與應變性,在長期的習練過程當中會促使青少年形成頑強拼搏的良好意志。
武術運動是一項歷經千年文化傳承的民族運動,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學習技巧,是在一朝一夕之間一招一式之中循序漸進、逐漸積累以致聚沙成塔、破繭為蝶的過程。在今天的武術競技項目中,決定勝負的關鍵是對場上隊員體能及技術的運用與分配能力,雙方隊員在場上攻防兼具,形勢變化萬千,有可能因一方體能不佳,一方改變節(jié)奏而致勝,也有可能雙方體能勢均力敵,一方妙招頻出而一招制敵,這都需要一個良好體能作為運動項目的發(fā)揮基礎。因此,隨著現代訓練理念的提出,訓練方式更加科學有效,更多的武術教授者在教授武術運動的過程中結合了一般體能訓練與專項體能訓練2 種形式,對青少年武術學習者采取針對性的練習方法,將傳統(tǒng)的武術功法與現代訓練相結合,既保持了訓練的趣味性,又保證了訓練的有效性,同時實現了青少年學習者體能增強的習練效果。
中華武術運動傳承千年,內涵博大精深,既包含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進取思想,又體現了“術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教育理念。這些都引導著習武的青少年從小樹立起通過自身的不息努力不斷讓自己變強大并形成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強大理念?!拔涞隆边@一概念不僅是表層體現的道德品行、意志品質,更體現出深層的仁愛仁慈、謙和恭敬、重信重諾,還體現出外延層面的行俠仗義、見義勇為、精忠報國等家國思想。這些思想又由內而外地激勵著青少年習武者在習練武術時精神專一、在苦練技藝時堅忍不拔、在錘煉功法時持之以恒,不斷提高自己的內涵與外延。在習練武術的過程當中,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身體練習,對青少年身體的健康成長與發(fā)育發(fā)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但使其身體功能得到系統(tǒng)的提高與改善,對他們的體質也起著糾正塑形、刺激成長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通過科學的習練與培養(yǎng),使青少年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既得到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又發(fā)揮身體鍛煉的功效,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同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