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超
(河北省遷安市第六實驗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語文新課改的不斷推行,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有了很好的發(fā)展前景,其中閱讀就是我們教學改革的重點研討內(nèi)容,搞好閱讀教學對我們語文教師也提出了更嚴格、更高素養(yǎng)的考驗,我們在組織語文課程實施中要改革和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把教學重點放在語文知識的認知和運用上,在狠抓核心課程要點同時,更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閱讀思考習慣的訓練,促進小學生的感知技巧和內(nèi)涵發(fā)展上。因此,在對教材處理的環(huán)節(jié)上,怎樣綜合提升文學價值和內(nèi)涵水準,將所學知識應(yīng)用到實際中,培養(yǎng)小學生終身閱讀思考的意識和行為,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教學真實感受詳述綜合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各種好策略、好經(jīng)驗。
新時期,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每單元課程中的輔助閱讀材料,利用課外同類閱讀資源輔助課程閱讀,讓小學生學會同類閱讀的技巧和策略,在豐富學生的文本視野的同時,增強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情感體驗,以此來積淀學生的文學信息和文化素養(yǎng)。比如,在講完部編版《少年閏土》一課后,教師例舉學生應(yīng)在課余時間去閱讀魯迅的典型文章《故鄉(xiāng)》,此文通過對主人公二十幾年的具體事情描述,使小學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寫《少年閏土》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情感。教師在教學時將兩篇文章進行結(jié)合閱讀,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深刻感知文章內(nèi)容,另一方面小學生可以從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感情表達方式,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同類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學習和閱讀,不僅可以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寫作特色,還很好的助力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使小學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心靈互動,還可以加深對作品細節(jié)的研讀和理解,從中吸取寫作精華,從而積淀文學信息。
談到寫作肯定離不開生活素材,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dǎo)學生注重觀察生活,善于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從生活中的人文情感及自然景觀入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和描寫美的手法和技巧,寫出自己的文學特色,為寫作教學積淀素養(yǎng)。比如,在講部編版小學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課文先寫了民族小學的學生在上學途中和進入校園后的情景,接著又寫了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和課后游戲的情景,最后用簡短的語言結(jié)束全文,抒發(fā)了作者因?qū)W校而的自豪和對學校贊美之情感,點明了文章學的校美這一主題。課文層次清晰,段落分明,讓小學生真實感受到在祖國的大家庭中,各民族小朋友生活的都很幸福和快樂,各民族間非常的團結(jié)友愛,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生在課文學習時要注重學習作者的行文思路,學習文章的邏輯性,在課文欣賞中學習寫作技巧。課后,教師指導(dǎo)學生進行全面拓展學習,讓學生們留意自己的日常生活,留意身邊的人和事,甚至上下學路上的一草一木,去感受身邊的美,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作手法,把每天的課余生活和情感都記錄下來,可以用日記記錄,也可以用表格記錄,無形之中就鍛煉了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了小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為今后的寫作積累了生活素材。
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緊緊圍繞課程核心要點進行課堂教學,挖掘課文的內(nèi)在價值,通過文章本身讓學生掌握作者的用意,感知文本的教育價值和文學價值,從內(nèi)心走進課程、走進作者、走進文化中,感受語文的博大精深,綜合提升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語文教師充分挖掘課文的內(nèi)涵,自覺感知作者生動的語言以及抓住景物特點觀察事物方法。如在描寫春天的生機勃勃時,有這樣一句話“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作者這里用“抽出”一詞就特別的生動形象,既寫出了春天萬物萌生,樹木新枝生長的現(xiàn)象,還寫出了生長的氣勢,非常的快,用的得很貼切,而如果換成“長出”“出現(xiàn)了”就顯得語義有些蒼白沒有活力,沒有了春天樹木吐新枝的意境和生機。又如,在描寫小鹿在溪邊的形態(tài)時,用“散步”、“欣賞”兩個用來描寫人的神態(tài)的詞語來描寫小鹿,將之擬人化顯得十分可愛誘人。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從文章本身出發(fā),挖掘文章語句中蘊含的精華,從而激發(fā)小學生的情感,更好的感受語文的本真。
綜上所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落實核心教育和新教育思想的基準目標,也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學中采用靈活實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堂上的活躍度和主體時間比例,使語文課堂成為小學生學習感知的樂園,確保大幅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應(yīng)用行為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