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獲得了350萬的大獎,會怎么分配呢?”這位96歲老人的選擇很簡單:麻煩醫(yī)院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這位老人就是王振義院士。在9月6日揭曉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上,王振義、張亭棟榮獲“生命科學獎”,每人獲得獎金約350萬元人民幣。
在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大獎組委會與王振義院士進行了現(xiàn)場連線。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后,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自己作為受獎?wù)叻浅8吲d。但自己也非常憂愁,自己已經(jīng)96歲了,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為什么這個獎沒有給年輕的人?王振義教授的“憂愁”更多的是一種期待,期待像未來科學大獎這樣的獎項能更好地發(fā)揮風向標的作用,期待各方能為年輕的科學家創(chuàng)造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在醫(yī)學科學界,王振義院士先后培養(yǎng)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一門四院士”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液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在1978年王振義開始進行研究時,國際上治療的主流方法是化療,但患者化療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經(jīng)過八年的奮斗和探索,嘗試了無數(shù)種方法,測試了無數(shù)種藥品,王振義團隊最終發(fā)現(xiàn)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在體外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為正常細胞。
1986年的一天,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女孩只吃了一個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維甲酸,病情就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白血病最終達到完全緩解。如今,30多年過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著。這次治療是世界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義被譽為“癌癥誘導分化之父”。當年,王振義沒有為全反式維甲酸申請專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盡快用得起這種藥。此后,王振義和學生陳竺、陳賽娟等又一起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lián)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97%以上,成為第一個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在王振義家的客廳里掛著一幅“清貧的牡丹”國畫,王振義十分喜歡,他說,做人要有不斷高攀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種正確對待榮譽和自我約束的要求和力量,看重事業(yè),淡看名利。王振義每次都堅持把自己的學生列為論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參加署名,目的就是讓年輕的研究骨干承擔更大責任。如今,96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四的上午進行“開卷考試”,每周學生們都會向王振義提供一個疑難病例,王振義就會用一周的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與大家一起探討。
“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有一個心愿——使年輕人能夠成長,掌握現(xiàn)代科學。我想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我沒有別的特別的地方,只是帶著他們一起學習,讓他們有正確的學習方向和方法,為他們多創(chuàng)造一些發(fā)展的機會和空間?!蓖跽窳x院士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