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研究浙西弄堂形制的發(fā)展演變過程,著重闡述弄堂遺存型制與審美文化價值關系。有助于我們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這個時期浙西弄堂所承載的文化及其反映出深層意義,同時,也為發(fā)展和完善浙江民居文化奠定扎實的理論研究基礎。
關鍵詞:弄堂;遺存型制;審美文化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6-003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31
一、研究背景
在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的關心與支持下,對弄堂文化的研究受到重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在研究弄堂文化著作中有,王松華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的經(jīng)濟學研究——基于上海弄堂文化的研究》,馬長林著《弄堂里的大歷史》,方瑞英著《弄堂舊事》、馮紹霆著《石庫門上海特色民居與弄堂風情》、許洪新主編《回夢上海老弄堂》、張錫昌著《弄堂懷舊》、羅小未,伍江主編《上海弄堂》等著作,分別以上海老弄堂為研究對象,闡述近代上海石庫門弄堂,花園弄堂、公寓弄堂演變過程及在經(jīng)濟、旅游等方面如何做到有效保護與發(fā)展。論文有顧秀華《滬上弄堂游戲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薛圣言《老弄堂傳統(tǒng)文化保護與現(xiàn)代景德鎮(zhèn)城市發(fā)展的互融》,王芳,李昊洋《大運河絕版地:無錫水弄堂景觀保護與發(fā)展對策探究》,李勇《從蘇州弄堂解析蘇州傳統(tǒng)民居文化》、周燕,邱扶東《上海弄堂風情游開發(fā)研究》等文章,分別以弄堂建筑、弄堂游戲、弄堂小吃、弄堂故居和舊址、弄堂家庭旅館、弄堂人家和弄堂休閑娛樂街區(qū)進行闡述江南弄堂經(jīng)濟、歷史、文化價值,為本文的深入、全面研究弄堂民居文化提供前提理論基礎。
然而,在浙西弄堂文化研究中其著作非常有限,《衢州府志》、《柯城區(qū)志》等著作所記載的文字不多。目前,陳錫祥著的《衢州街巷拾遺之一》及部分著作是從衢州古建筑群構件、村落變遷史、營造法式等書籍進行研究。而對貫穿建筑群里面各條“血脈”(弄堂)的歷史考證、形制特點、結構布局、書院文化等方面研究較少涉及,特別是對浙西弄堂的形制與審美文化研究幾乎鮮有提及,成為目前學術界對此研究的“軟肋”與“空白”之處,這對于發(fā)展和完善浙江民居文化研究是不利的。
如何運用弄堂形制與審美文化的視角來分析浙西弄堂的古建筑裝飾、民俗文化、商幫文化、書院文化、地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運用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建筑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目前還無人涉及。因此,開展此研究,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尤顯得非常迫切與重要
二、研究內容
本文緊緊圍繞浙西弄堂形制與審美文化展開系列進行研究。以弄堂形制特點為主線,以弄堂形制上的藝術裝飾元素(石雕、木雕、磚雕)為輔,運用歷史學、建筑學、藝術學等學科理論知識,把浙西弄堂形制與傳統(tǒng)古建筑裝飾、地方民俗文化、商幫文化、書院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
(一)浙西弄堂聚落門類的研究
1.浙西弄堂以祭祀建筑(祠堂、廳堂等)為主的形態(tài)研究:如宋時期的道貫巷衢州孔氏家廟、功德祠、趙抃祠、周宣靈王廟、長竿街葉家祠堂等建筑、上營街徐氏(周朝徐偃王)祠堂,由于受到當時;
2.宗教建筑(佛廟、道觀、教堂等);如蛟池街的福音堂(天主教堂)、獅橋街周王廟、東水巷晏公廟、天寧巷古禪寺、彌陀巷彌陀寺;
3.文教建筑(學校、書院等):如修文書院、馬占底的尼山小學;
4.生產建筑(水碓、作坊等)如通仙門外18座水碓(孔氏水碓)、葉派(破)碓、三輪碓、三里碓、江心碓;
5.商業(yè)建筑(商店、碼頭等),如大南門。如天后街的天后宮(福建會館)、縣學街徽州會館、五圣巷中美俗坊、石板巷的染坊、獅橋街德生堂藥店、大功塘(江西會館)等,把這些進行分門別類的資料加以整理,為本文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二)浙西弄堂形制特點研究
1.在形制中“凹”型特點“、口”型平面“、H”型平面、“日”型平面、“多進多明堂”、“回”字型。在衢州街巷中的36條街、72條巷、48坊和9樓8閣13廳多有體現(xiàn),通過此研究可以具體研究其形制特點;
2.受“風水”觀念影響:風水是一門獨特的中國文化景觀。它的核心是探求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xié)調關系,所謂“天人合一”。如小西門街巷的修文書院、天后街福建會館、道貫巷孔氏家廟是座北朝南,而柴家巷達源號錢莊整體布局為前廳后樓格局,坐西朝東等,均受到當時地理、選址、功能即“氣”、“風”“、水”,以及“陰陽”、“四象”“、五行”“、八卦”等方面影響。
(三)浙西弄堂藝術裝飾研究
主要對弄堂裝飾技法、裝飾題材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對浙西弄堂形制裝飾風格進行系統(tǒng)的論述,歸納浙西36條街、72條巷、48坊和9樓8閣13廳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具體為:(1)門樓、明間、天井、神寢、匾額、牛腿、隔扇、月梁、楹聯(lián)、抱鼓石、柱礎、古井等建筑場域布局和結構部件之美。如下營街周王廟戲臺前翹角用花拱和托腳裝飾,層層疊疊的橫梁組成亭式門樓。梁上雕刻著孝義故事圖案,刀法細膩,人物栩栩如生。這些藝術裝飾與徽商、寧波商、江右商幫、閩商紛紛來衢經(jīng)營有著緊密的關系,受到徽派建筑、閩派建筑裝飾尤其深刻。
(2)地域文化影響浙西弄堂民裝飾藝術發(fā)展。衢州歷史上自古是個“重教興文”之地,在這深受儒家文化、程朱理學、徽派文化、吳越文化等學術思想影響。
三、研究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浙西現(xiàn)存的弄堂的選址、形制、年代、材料、藝術裝飾以及歷史背景。
2.浙西現(xiàn)存的弄堂形制與傳統(tǒng)古建筑、商幫文化、書院文化、民俗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在藝術裝飾上的深刻體現(xiàn)。
(二)難點
衢州民間言傳的36條街、72條巷、48坊和9樓8閣13廳資料完整性非常有限。人物訪談、資料查證、形制特征和裝飾藝術特色等很難一一搜集。只有通過系統(tǒng)的梳理和資料查新,用宏觀的知識和微觀的分析方法,建立空間、時間、多維度的知識建構全面分析弄堂形制和審美文化價值才有意義。然,現(xiàn)實的弄堂形制卻遭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破壞,遺存極少。因此,也就成為本文的研究難點。
四、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及思路
在民俗文化的傳承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傳統(tǒng)”(tradi-tion),美國著名社會學家C·賴特·希爾斯認為,傳統(tǒng)的本義是指某種“世代相傳的東西,即任何從過去延傳至今的東西”。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核心,就在于它必須能夠直接向現(xiàn)實說話,即能夠站在現(xiàn)實文化的起點上,面向現(xiàn)實的文化存在與實踐過程,以文化批評為自己的有效方式,接介入到文化建設的具體進程之中,這也是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在今天的存在合法性之所在。
1.研究視野:綜合運用歷史學、建筑學、藝術學等學科理論知識,把弄堂的形制與審美文化置于一個系統(tǒng)、全面又個案的層面去研究。
2.研究方法:運用宏觀的知識和微觀的分析方法,建立空間、時間、多維度的知識建構全面分析弄堂形制和審美文化價值。
3.相關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通過實地考證和整理文獻資料,確定衢州弄堂遺存中的具體地址,并對收集的資料按弄堂建筑年代歷史、聚落特點、形制、裝飾風格等條目進行歸類。然后對在弄堂選址、功能、選材等進行實地考察與資料的整理和歸類。
4.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弄堂形制與傳統(tǒng)古建筑、地方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商幫文化、書院文化、藝術審美文化是為研究的重點。以此為中心,對以上其他各條目進行研究。然后將衢州弄堂中的形制與上海石庫弄堂、廣式弄堂、新式弄堂、公寓弄堂、花園弄堂等樣式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各方面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將衢州各個時期的弄堂與其他地域、時期弄堂進行縱向的比較分析,指出衢州弄堂形制與審美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再將衢州弄堂形制與周邊地區(qū)弄堂形制進行橫向的比較分析,探討衢州弄堂興衰的原因。
5.遴選若干典型的衢州弄堂形制進行分析。(1)弄堂民居建筑:如小西門街巷的修文書院、天后街福建會館、道貫巷孔氏家廟、修文書院、孔氏家廟等建筑。(2)弄堂建筑構件:門樓、明間、天井、神寢、匾額、牛腿、隔扇、月梁、楹聯(lián)、抱鼓石、柱礎、古井等,以此分析藝術裝飾風格與特點,以及透過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的外在造型和內在精神。
6.結和歸納浙西弄堂形制與審美文化藝術特征性。通過分析,總結浙西弄堂形制普遍存在的藝術特征,以及因地域、時期、空間等差異而存在的特殊性。
7.探究浙江、江南弄堂形制特點及審美文化藝術當代價值。借分析弄堂設計生態(tài)文化價值、建材生態(tài)文化價值、民居裝飾蘊涵的生態(tài)文化價值及其對當代民居文化設計的啟示。
五、研究意義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必然滲透以至影響到文化的建設,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形態(tài)在其生存與發(fā)展的歷程中必然會形成自身特有的審美文化。浙江省在全面建設文化大省的潮流中,以創(chuàng)建和諧文化為宗旨,正朝著全方位挖掘地方文化,構建地域特色發(fā)展宗旨,積極倡導各地對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課題組以浙西弄堂文化研究為依托,以形制與審美文化研究為載體,將浙西弄堂文化遺存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闡述其的獨立價值,從而拓展中華文明文化內涵。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廳重大人文專項項目“浙西弄堂遺存形制與審美文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6QN011。
參考文獻:
[1]《衢州弄堂》編委會.衢州弄堂[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2]衢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衢州市志(簡本)[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吳星輝(1979—),男,漢族,衢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與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