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會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稱謂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表現與社會文化的象征。稱謂語的指稱對象是人,是由于身份、性別、職業(yè)等而得來的一套反映人們社會關系的名稱。[1]稱謂語在任何語言中都起著重要的社會禮儀作用。稱謂語系統(tǒng)是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中重要的系統(tǒng)。依據不同的社交需求、交際目標和具體的場合,可以把稱謂語分為社交稱謂語和親屬稱謂語兩類。社交稱謂語是社交過程中用來稱呼親屬以外的成員的稱謂語,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非親屬稱謂語和語境稱謂語。親屬稱謂語是指擁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之間,或者姻親建立起來的親屬成員之間相互稱呼時使用的稱謂語,它反映了家庭成員內部的親屬關系。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極其復雜、嚴謹,這表明了親屬稱謂在中國人交際系統(tǒng)中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由于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實際交往的需要,親屬稱謂語在非親屬成員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就是人們熟知的親屬稱謂語泛化的現象。比如,在與非親屬關系的成員甚至是陌生人交談時,為了引起對方的注意,出于禮貌考慮,一般不會用“喂”來打招呼;而是在開始一個話題之前,通常都會以自己為中心,根據對方的大概輩分、年齡段和性別,對方通常被稱為“爺爺、奶奶、叔叔、姑姑、妹妹、兄弟”等。實際上,進行交際的雙方并不具有血緣或者姻親關系,但是為了實際交際的需要,為了體現禮貌和尊重,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語逐漸被廣泛使用。英語國家的稱謂語系統(tǒng)簡單明了、模糊籠統(tǒng),不像漢語中稱謂復雜繁瑣;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主義等,以核心家庭為基本的家庭單位,從而親屬間的稱謂也簡單明確,比如,uncle既指父方的伯父、叔叔、姑父,也指母方的舅舅、姨父。這一點和中國父方母方的稱呼明晰的特點截然不同。在英語國家稱謂系統(tǒng)中,也存在著親屬稱謂泛化現象。在英國的一些地方,aunt(阿姨)和uncle(叔叔)有時被用來指稱非家庭成員,例如在稱呼父母的好朋友的時候,可以在名字之前加上uncle或者aunt,稱為“uncle John or aunt Mary”。然而,英語稱謂語中的泛化現象很少見。外國友人對于中國人廣泛使用親屬稱謂語也會感到疑惑不解,如果中國小孩子禮貌的稱呼外國友人為aunt,則可能不被接受,對方會解釋“I am not your aunt,please call me...(我不是你阿姨,請叫我名字)”。因此,要了解英漢親屬稱謂語的不同特點,漢英稱謂語泛化的使用及其相關的文化因素差異,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誤會,導致交際失敗。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英親屬稱謂的不同特點,探討了中英親屬稱謂泛化的現象和特點,并分析造成親屬稱謂語泛化的文化因素。
漢語親屬稱謂制度復雜、具體、明確,血親、姻親、長輩、晚輩、年長、男女、近親屬和遠親都嚴格規(guī)范,加以區(qū)別對待。而英語中的稱謂語則具有簡單、模糊和籠統(tǒng)的特點,對血親和姻親、父方和母方親屬等不加以區(qū)別,而是籠統(tǒng)地稱呼。漢語親屬稱謂注重宗法觀念,長幼有別;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語則沒有這些差異。
首先,中國親屬稱謂具有血親與姻親嚴格區(qū)分的特征,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之間使用屬于宗親的稱謂語;有婚姻關系的親屬之間使用屬于姻親的親屬稱謂語。例如,叔父、伯父、舅舅、姑姑、姑父、伯母、嬸嬸、舅母等都屬于親屬稱謂語;其中,叔父、伯父、舅舅、姑姑屬于宗親的稱謂語,姑父、伯母、嬸嬸、舅母則屬于姻親稱謂語。英語中的稱謂語不是嚴格按照婚姻和血緣劃分的,而是平等對待內外親戚,“uncle”可以稱呼叔父、伯父、舅舅、姑父、姨父,“aunt”可以統(tǒng)稱姑姑、嬸嬸、伯母、舅母等,(堂或表)兄弟姐妹都可以稱為“cousin”。
其次,漢語親屬稱謂有明顯的里外之分,親疏有別。排除外嫁的女兒,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員被稱為“宗族”。比如,爺爺、奶奶、侄子、侄女、孫子、孫女屬于同一宗族的親屬稱謂,也就是父方家族的成員;外婆、外公、外甥、外甥女、外孫、外孫女則屬于外宗族的親屬稱謂,也就是母方的家庭成員。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觀念是,兒子是核心家庭成員,將成為一家之主;而女兒畢竟是嫁到人家的家里,成為別人家庭的一員。因此,同一宗族和外宗族的親屬稱謂語是明確區(qū)分的,同一宗族的親戚比外宗族的親戚關系更親近。另外,中國重視宗親,所以同一祖父不同父輩的兄弟姐妹都成為“堂”兄弟姐妹;而姻親關系建立起來的外親則稱為“表”。由此可見,在中國宗法觀念和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下,親屬稱謂語體現了親戚關系的遠近。而英語中的稱謂卻極少體現宗族和外族之分,也不以血緣關系來區(qū)別親屬關系的遠近。英語中的“uncle”指父母的兄弟和父母姐妹的丈夫;“aunt”指父母的姐妹和父母兄弟的妻子,并沒有區(qū)分宗族和外族的親屬成員。例如“grandmother”既指祖母,也指外祖母。英語中的“cousin”統(tǒng)稱表或堂兄弟姐妹,并不像漢語中“表”和“堂”的稱謂有嚴格的區(qū)別。
再次,中國講究長幼有序和長幼尊卑。同輩親屬間的排行也體現在稱謂語中,長幼必須是井然有序,例如,父親的哥哥稱為伯父,父親的弟弟稱為叔叔。更有甚者,同輩的兄弟,就算是年長一天也得稱為哥哥或者姐姐。與中國人不同,英語文化中同輩之間沒有嚴格的排行順序,不同世代的家庭成員之間甚至可以相互稱呼名字?!癰rother”指哥哥和弟弟,如果稱呼者同時有幾個兄弟,則“brother”可以指稱呼其中的任何一個。
由于受社會文化和實際交往需求的影響,親屬稱謂在非家庭成員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就是親屬稱謂語泛化的現象,是親屬稱謂的意義和功能的擴展運用。受中國文化和社會因素的影響,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是很常見的。在英語中,稱謂語也有泛化使用的現象,但親屬稱謂語泛化在西方文化中的運用卻很少。
現代漢語中泛化的親屬稱謂語主要包括十六個,包括:爺、奶奶、伯伯、叔叔、伯母、媽、娘、嬸、阿姨、哥哥、嫂子、姐姐、兄弟、弟、妹妹、姑娘。[2]其中,“姑娘”一詞用法比較特殊,在泛化的用法中是用來稱呼晚輩,指未婚的女子或者小孩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直系親屬比旁系親屬更親,所以在親屬稱謂語泛化的使用中,為了拉近稱呼者與稱呼對象之間的距離,人們傾向于使用父系的親屬稱謂語,在常用的泛化使用的親屬稱謂語中,除了具有特殊用法的“姑娘”,有十五個親屬稱謂語隸屬于父系的親屬稱謂語,只有“阿姨”屬于母系的親屬稱謂語。這十六個親屬稱謂語泛化的使用比較成熟,包括九個用來稱呼長輩的稱謂語是,六個用來稱呼同輩的人,一個用來稱呼晚輩。親屬稱謂的泛化體現了尊重和禮貌的原則,其作用是拉近與他人的距離,增加親密感。親屬稱謂語被泛化使用時,通常會產生一些變體。具體的用法及其變體詳見下表。
表1 親屬稱謂語泛化的用法及其變體
因此,在交際中使用親屬稱謂語時要考慮到對方的年齡和輩分,基于禮貌和尊敬的原則,恰當地選用稱謂語。同時,親屬稱謂語的變體涉及到交際雙方的親疏程度、交際場合等因素,在交際中要慎重使用。
英語親屬稱謂語也有泛化的現象,但在西方文化中親屬稱謂語泛化使用頻率較低。親屬稱謂語在英語中并沒有廣泛使用。如果我們的母語是英語,稱呼長輩為“Uncle Smith”(史密斯叔叔)“Auntie Brown”(布朗阿姨),對方會覺得不高興。在英語文化的背景下只有關系密切的成員之間,才會泛化使用親屬稱謂語,并且通常會在親屬稱謂語之后加上對方的名字,比如“Uncle Tom”。然而,英國一些地區(qū)的傳統(tǒng)家庭也常常教導孩子使用“aunt”和“uncle”稱呼親屬以外的成員,一般是用來稱呼父母的同輩的好朋友。例如,“Uncle John”或“Aunt Jenny”。還有的地區(qū)老人喜歡用“son”稱呼年輕人,目的是為了表示親切,拉近距離,即使對方不是自己的兒子。在西方文化中,無論在任何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非親屬都很少習慣使用親屬稱謂稱呼對方。小孩子見到陌生人通常用“madam”或者“sir”稱呼對方,如果是熟悉的非親屬成員,一般直呼其名。
英語親屬稱謂語泛化使用不普遍,這是由英語文化因素所影響和決定的。在跨文化交際中,只有深入地了解了所學語言的文化,才能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交際個體為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應該具備很好的文化能力,即相關的交際知識,對交際文化取向、價值觀念、世界觀、生活方式等有所了解。[3]
漢語親屬稱謂語泛化使用的現象極為普遍,而英語親屬稱謂語極少被泛化使用。漢英親屬稱謂語泛化與中西方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受到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和對比。
首先,中國親屬稱謂泛化使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結構相結合的產物。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家庭不但是生產和經營單位,而且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基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的中國社會注重倫理道德,注重素質修養(yǎng),造就了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風范。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和傳統(tǒng)文化中,個人賴以生存的是家庭這個群體,因而家庭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往往把社會成員當作家庭成員對待。盡管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變化,但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和傳統(tǒng)文化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行為,非親屬關系的社會成員仍然被視為家庭成員。然而,西方奉行“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個人價值高于家庭倫理,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同,中國以家庭為中心。在英語稱謂系統(tǒng)中,非親屬社會成員一般不會使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而是用“Mr.或者Mrs.”開頭或者直呼其名。英語國家家庭氛圍寬松,子女和父母之間可直呼其名;在學校,師生之間也可直呼其名。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親屬稱謂講究長幼秩序,受到長子繼承制的影響,家中子女排行十分重要,井然有序,因此,在中國,父親的兄弟分別被稱為“伯伯”和“叔叔”;漢語親屬稱謂語泛化使用時也要遵循親疏的原則,同樣要考慮稱呼對象的輩分和年齡,若是同輩年長的男性,則稱為哥哥,父輩年長的男性稱為伯父。在西方文化中的親屬稱謂語言模糊,對年齡的排行不嚴格,所以“uncle”指的是伯伯、叔叔,還可以指姑父、姨父、舅舅。而且西方思維注重平等,交際中很少使用到親屬稱謂語,更不用說考慮輩分和長幼次序。所以說英語親屬稱謂語泛化使用頻率較低。
再次,漢語親屬稱謂語泛化使用是中國“卑己尊人”禮貌原則的體現。例如,中國人在路上遇到陌生人時,常常使用親屬稱謂語來與陌生人打招呼,與自己年齡相近的就稱呼大哥、大姐、兄弟、妹妹等;父親年齡相仿的就稱呼伯伯、叔叔,與母親歲數相近的就稱呼為阿姨、與爺爺奶奶年齡不相上下的老年人就稱呼老爺爺、老奶奶等。漢語親屬稱謂語用來稱呼非親屬成員,其作用是吸引交際對象的注意,拉近與交際對象的距離,避免生疏與尷尬,同時,這也是尊重交際對象的表現。英語國家文化方面,使用親屬稱謂語與陌生人打招呼是不符合西方社會文化習慣的。人們通常以“excuse me”來開始談話話題,非親屬成員之間不使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對方。英語民族注重平等,比如美國的大學師生以名相稱。[4]英語國家家庭氛圍也是非常寬松的,例如“Family Album U.S.A.”(走遍美國),這是一套全球暢銷并同步使用的生活化美語教材,可以反映出美國日常生活中稱謂語的使用情況。劇中Marilyn可以直接用名字“Ellen”稱呼她的婆婆,這與中國文化中“長幼有序”是完全不一樣的,體現了家庭成員之間也注重平等自由的特點。有些家庭成員之間甚至直接使用社交稱謂語,比如女婿稱呼岳父岳母時,可以不隨配偶改變稱呼,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使用Mr./Mrs.+姓。[5]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漢英親屬稱謂語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使用原則。在中國,由于人們社會交際的不同需求,親屬稱謂語也被廣泛地應用于非親屬成員之間;為達到交流的目標,根據不同的場合和交際對象,人們頻繁地使用親屬稱謂語稱呼非親屬的成員。中國的親屬稱謂的廣泛使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宗法觀念和社會禮儀相結合的產物。然而,英語稱謂語泛化在英語中的使用相對較少,一般來說,人們不使用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成員。因此,語言學習者只有清楚了解漢英親屬稱謂的不同用法及其泛化使用特征和變體用法等,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更有效地進行交際,以達到交際的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