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市第二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腦梗死患者多伴有神經功能受損,患者吞咽障礙發(fā)生率高[1]。腦梗死患者發(fā)生吞咽障礙后,飲食與生活質量將明顯下降,對病情的康復不利[2]。并發(fā)吞咽障礙的患者,表現(xiàn)出吞咽困難、流痰、唇周無力、口齒不清。若不及時給予患者康復護理,患者攝入營養(yǎng)將受到影響,增加患者家庭負擔和精神壓力。有研究[3]指出,應用個性化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者后期康復,逐漸恢復患者吞咽功能。本文于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中,隨機選取88例作為樣本,觀察個性化護理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中隨機抽取88例,分兩組,觀察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為(63.94±6.19)歲;病程1個月~7個月,平均病程為(3.85±1.33)個月。對照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齡53~75歲,平均年齡為(63.86±5.91)歲;病程1個月~7個月,平均病程為(3.77±1.2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已確診為腦梗死;②患者均伴有吞咽障礙;③患者無意識與精神異常;④患者依從性強;⑤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伴嚴重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②伴肝腎功能異常者。③伴惡性腫瘤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按照臨床經驗分發(fā)康復訓練計劃,讓患者定期進行肢體、吞咽等功能訓練,解答患者的疑問,在患者提出請求時,積極干預指導。
1.3.2 觀察組 給予個性化護理,內容如下:
1.3.2.1 個性化訓練 首先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實施個性化康復訓練。不同患者,康復訓練的強度、難度、時間、頻率以及方法不同。訓練期間,護理人員應將“康復訓練表”黏貼于床頭,記錄每日的訓練情況,以及患者的康復情況,以便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個性化護理計劃,促進吞咽功能障礙恢復。根據(jù)患者病情調整訓練內容和時間,主要訓練內容包括:吞咽訓練、聲門訓練、肌肉訓練。
1.3.2.2 個性化心理干預 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難以自主進食,且需長期臥床,在此期間,患者多伴有嚴重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情緒,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如護理人員可通過鼓勵、激勵的方式,對抑郁患者進行護理。通過安慰、疏導的方式,對焦慮患者進行護理。通過介紹成功病例的方式,對恐懼患者進行護理,以改善患者情緒狀態(tài)。
1.3.2.3 個性化飲食指導 根據(jù)患者的飲食喜好,為其制訂飲食方案。進食的過程中,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對進食量進行控制。待患者充分下咽食物后,應避免立即再次給予其食物食用,預防嗆咳?;颊叽才詰O置吸引裝置,一旦發(fā)生誤吸及嘔吐等現(xiàn)象,需立即給予處理。讓患者取坐位,身體前傾20°,頸部前屈,提高舌骨肌張力,將喉部上抬,更容易將食物送入食道。若患者不能坐立,可取仰臥位,頭部前屈,將肩部墊起,讓患側偏高,給予患者方便吞咽的食物,逐漸恢復患者吞咽能力。
1.3.2.4 個性化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病史、文化水平,對其進行健康教育。針對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應囑患者在控制現(xiàn)有病情的基礎上,加強對血糖與血壓的重視。針對文化水平低者,護理人員應確保健康教育的語言簡單易懂。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功能評分(包括SSA吞咽功能評分、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NIHSS神經功能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訓練)、康復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SSA評分、滿意度評分等)采用例數(shù)(百分比)[n(%)]表示,組間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治療有效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行t檢驗。P<0.05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功能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SSA、ADL、NIH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SSA、ADL、NIHSS評分均優(yōu)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滿意度(91.35±2.10)分、飲食護理滿意度(92.34±1.18)分、健康教育滿意度(96.75±1.08)分及康復訓練滿意度(94.15±3.34)分。對照組分別為(81.45±3.24)分、(84.57±2.39)分、(83.23±2.87)分及(85.16±4.74)分。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觀察組各項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患者康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自主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SSA、ADL、NIHSS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患者SSA、ADL、NIHSS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自主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腦梗死是常見疾病,在老年群體中高發(fā),患者腦部發(fā)生血管破裂或堵塞,腦組織缺氧缺血,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發(fā)病后患者產生四肢突然無力,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癥狀,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其中吞咽障礙發(fā)病率較高,嚴重時可能引發(fā)患者發(fā)生吸入性肺炎,嚴重影響預后效果。個性化護理是一種針對患者病情設定的護理方案,更適合患者后期康復,改善預后效果。根據(jù)患者個體化差異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更符合患者康復進程,滿足患者康復速度,有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
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的常用護理方法是以吞咽功能訓練為主[4]。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吞咽功能恢復,但因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健康知識知曉情況未得到重視,護理效果欠佳[5]。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在護理后SSA、ADL分、NIHSS分,相較護理前有明顯改善,但改善程度有限,仍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與觀察組相比,對照組患者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滿意度、治療有效率均較低,自主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更長,提示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治療有效率還有待提升,患者自主進食時間還有待縮短。
個性化護理為新型的護理模式,要求以患者的需求作為出發(fā)點,對患者進行干預[6]。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制訂個性化康復訓練計劃,有助于提高康復訓練方法的針對性,改善訓練效果[7]。實施個性化心理干預,有助于使患者焦慮、抑郁、恐懼情緒得以減輕[8]。吞咽功能障礙未緩解期間,患者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的風險較高[9]。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與飲食護理,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經本文研究,觀察組給予個性化護理后,患者SSA、ADL、NIHSS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患者吞咽功能障礙顯著減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提高,神經功能缺損顯著改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滿意度、治療有效率更高,自主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更短(P<0.05)。本文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個性化護理在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呂旭英等[10]在研究中,選取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作為樣本,對個性化護理的效果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給予常規(guī)護理和實施常規(guī)護理時,患者SSA、ADL等各項指標評分差異顯著。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5),提示實施個性化護理,效果更佳。與本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實施個性化護理,有助于減輕腦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礙,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提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滿意度,縮短自主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應對該護理模式進行推廣應用,為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預后的改善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