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瓊
八步龍山小學
現代科技快速發(fā)展時代下,學校越來越重視科技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互聯網的發(fā)展對我國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互聯網+”環(huán)境模式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得以增強,教學效果更趨近理想值,學習效率顯著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重視互聯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將互聯網與小學數學課堂有機結合。通過互聯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學生在學習小學數學內容時,教師往往會過于注重學生的理論認識的教學,教師認為閱讀能力與數學無關。然而,事實上,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閱讀也十分重要。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重視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課堂中講述數學故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使學生主動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1]
例如:學生在學習“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在環(huán)境下進行思考。為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與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中的知識點有效結合,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從圖片中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如教師可以用表格列出2 和5 的倍數,2 的倍數為4、6、8、10 等,5的倍數為10、15、20 等,學生觀察圖片分析2 和5 的倍數特征,歸納整理后逐漸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完成后可以借助互聯網學習軟件增加學生的知識內容。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上網搜集數學故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學生思維更容易從具象轉換為抽象。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中包含大量的立體圖形,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無法理解立體圖形。學生的立體感不強,學習效率不高。因此,在開展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優(yōu)勢特點,幫助學生理解。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制作教具,既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又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2]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同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呈現的形態(tài),幫助學生理解。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可以知道長方體一般是由六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正方體是長方體的特殊情況。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制作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使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掌握有關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數學概念知識,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一課內容的理解。通過動手實踐操作,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從而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也能夠上升到更高層次。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忽略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數學各方面能力發(fā)展不全面。在互聯網環(huán)境模式下,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聯系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的作用,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清晰的目標的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教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課程知識時,可以從預習以及復習兩個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將互聯網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結合在一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有利于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課的學習內容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可以將預習任務通過互聯網發(fā)送到學生端面,學生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如教師設置題目“1/6,2/7,4/5,8/11 以及7/100 它們的分數單位是什么?將互聯網與小學數學課堂內容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新傳統教學方式,有利于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下,愿意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學生聯系自己預習內容,可知1/6,2/7,4/5,8/11,7/100 的分數單位分別是1/6,1/7,1/5,1/11,1/100。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興趣調動學生的數學探知欲望,不僅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途徑,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作用。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己制作教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增強學生的信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