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麗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騰橋鎮(zhèn)中心小學
新課標在教學教育理念的確立中將核心素養(yǎng)視作重要的基礎概念。縱覽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研究與培養(yǎng),無不以語文學科為基石;對語文學科本身來說,其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激活學生語言與思維能力的同時,更能從大方向上引導學生構建合理價值觀體系,對學生整體上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起到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因此,本文從教學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總結三個環(huán)節(jié)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闡述。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堅實深厚的核心脈絡不可或缺。若教學范圍太窄,按部就班講授應試所要求的內容,無疑會落入枯燥的窠臼,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阻礙其自發(fā)的對學科知識的探索;若教學范圍太泛,則失去了教學重心,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收獲模糊。教師的教學活動以課本為基礎工具,以教授知識為課堂目的。[1]因此,若要確立教學的核心脈絡,教師首先應充分而深入地了解所教學的課本材料:對課文內容與重點有清晰認識、對教學內容的難度漸層有清楚劃分。其次,之所以謂其核心,即不必貪多求全。教師應在此主要的教學脈絡上,給予學生充分發(fā)揮探究與合作能力的空間。
當學生的自主思考與討論就像圍繞堅硬枝干的藤蔓,在教師的引導下循著教學脈絡蜿蜒前進,在最終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也能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索的收獲與語文學科多樣性魅力的余韻。如講解一年級《靜夜思》時,教師在向學生們闡釋詩義后,可以提問:“作者為什么看到月亮后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學生們可以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可能說因為自己與家人能夠看到同一輪月亮,可能說因為作者回憶起了在故鄉(xiāng)某個月夜的經歷。在這種問答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做出“非標準答案”,提高學生在理解文本時的活躍程度,改善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自主探究能力;還可以引導不同學生進行小范圍辯論,為尋因溯果與辨證思想種下萌芽。
不同文本的特點與對應教學目的,決定了它們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各自獨特的教學價值。這不僅考驗教師對課本等教學材料的掌握能力,也對教師本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文化底蘊有一定的要求。對于文本特點的發(fā)揮應明確的是,不同文本的類型特點是講解的基礎,奠定課堂風格;而不同文本的教學要求是講解的重點,教師在詳略得當?shù)幕A上,可以與其他相同類型的文本互相比較,縱向挖掘該類型文本的知識相通之處。
在課本內容的遷移運用中,教師可以使學生就課堂所學進行當堂實踐,并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將這種分析角度或思想加以運用。例如三年級《山行》一詩,描寫的是秋天山林的美好景象,情寄于景,余味悠揚。在講解時,教師應貼近教學對詩歌的要求,使學生大致上能夠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會情感。[2]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印象深刻的季節(jié)經歷,要求學生們以詩中所用的比較手法進行描述,并提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景色所獨有的季節(jié)色彩,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以課本為基礎的互動,因此,教師不僅需要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還應在教學中觀察學生對教學設計作出的真實反應,了解本次教學活動的實時效果,以這種反饋為基礎進行后續(xù)的教學設計,如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若在教學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學生對所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反應不盡如人意,教師應適當調整預定的教學進度。因為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在于教師對教學設計的順利實施,而在于學生對知識的最終掌握。
再以前述《靜夜思》舉例,如果教師在提問后,學生積極性不高,鮮有回答,可以交由學生十分鐘的自主思考時間,讓學生書寫后收集回答;在下節(jié)課開始,對上節(jié)課所收集的學生回答進行分析與評價。實際上,教學活動不僅是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饋,更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當教師以認真態(tài)度回應學生回答后,學生的積極性便會被逐步提高,此時,再重新設立課堂上的即時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對于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本文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闡釋。教學設計中,以教師引導為主,積極鼓勵學生探索;教學內容中,教學風格與重點因文本而異,且應使學生將所學遷移運用于日常生活;教學總結中,教師需重視學生給予的反饋,并對學生的學習也及時做出正向反饋,逐步改善教學活動里的師生互動程度。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關系到學生整體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在學生長遠的學習生涯中,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