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冰 焦 娜 陳庭輝 王躍武 張小安 賴文敏
江西省贛州市立醫(y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江西贛州 341000
喉癌是常發(fā)于老年男性的喉黏膜組織的惡性腫瘤,分為原發(fā)性及繼發(fā)性,前者為發(fā)生在患者喉部腫瘤,以鱗狀細胞癌為主要病癥;而后者是由其他部位腫瘤轉移至喉部的惡性腫瘤,臨床較少見[1-2]。喉癌患者早期常表現為聲音嘶啞、咳嗽、呼吸與吞咽困難、頸部淋巴轉移等病癥,多因長期吸煙、酗酒、吸入有害物質或乳頭狀瘤病毒感染而誘發(fā),占據耳鼻喉科領域第三位。近年來,隨著工業(yè)化的進程,其病發(fā)率顯著上升,且男性多于女性[3-4]。目前,臨床常采用全喉切術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易并發(fā)咽瘺,即造成患者咽喉部的傷口無法愈合,術后的唾液、分泌物會聚集在局部的皮下組織,從而誘發(fā)感染形成瘺口,故有效預防患者部分咽瘺是其關鍵[5-6]。人體的頸部有大量密集的血管及淋巴管,術后會出現大量的滲出液,若未及時處理,極易誘發(fā)咽瘺[7]。三腔管治療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縮短患者治療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治療滿意度。本研究以我院的64 例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應用三腔管與常規(guī)引流管的差異,從而有效評估三腔管的應用效果及價值,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10月的64 例全喉切手術患者,依據對照原則法隨機分為觀察組(32 例)與對照組(32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2 例;年齡40~76歲,平均(54.36±3.16)歲;病程3 個月~2.8年,平均(2.06±0.64)年;其中喉癌Ⅰ期15 例,喉癌Ⅱ期9 例,喉癌Ⅲ期6 例,喉癌Ⅳ期2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3 例;年齡42~74 歲,平均(55.64±2.46)歲;病程5 個月~3年,平均(1.43±0.21)年;其中喉癌Ⅰ期14 例,喉癌Ⅱ期11 例,喉癌Ⅲ期6 例,喉癌Ⅳ期1 例。兩組患者的臨床年齡、性別及癌癥分期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選取患者均符合國際抗癌聯(lián)盟所擬定的喉癌診斷標準[8];②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尊醫(yī)囑接受治療者;②智力或精神存在障礙者;③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④心、肺、腎等重要器官有嚴重缺損者。
兩組患者均行全喉切除術,并給予針對性的圍術期護理,術前給予常規(guī)檢查并進行評估,判定患者病情分期及病變范圍,并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保持術前禁食、禁水8 h,并準備手術用品及藥物,指導患者呼吸訓練。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引流管,于患者術后進行常規(guī)鼻胃管置入,縫合咽腔。
觀察組采用三腔管,具體如下。①三腔管制作:采用我科近2年的三腔管置入吻合口的上方進行持續(xù)負壓吸引,其制作方法為選用6.5 mm 管徑的粗管,長度為115 cm、側孔為12 個負壓的吸引管,將長度為24.5 cm 的12 號腦室引流管做粗管兩側的側管,將3根管以絲線并排捆牢,沖水管為較細管(1 管),吸引管為粗管(2 管),另一管為注氣管(3 管)。②置入縫合:將制作好的三腔管于術中置入吻合口上方,將三腔管遠端放置于吻合口的最低端,然后進行縫合固定。③術后沖洗:手術結束后,將粗管(1 管)接負壓吸引調節(jié),保持8~10 kPa 的負壓,每天采用生理鹽水(100~200 ml)經沖水管(2 管)沖洗2 次,沖洗前將注氣管(3 管)夾閉,有效避免血性液體及分泌物蓄積于術腔;沖洗后,向注氣管中注氣,從而排空1、2 管內的血性液體及分泌物,防止1、2 管阻塞。④術后并發(fā)癥護理:于患者術后7~10 d 后復查患者食道,若無咽瘺可將管拔出,若有咽瘺并發(fā)癥發(fā)生,及時給予持續(xù)性負壓吸引,直至瘺口閉合。
比較兩組的臨床滿意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傷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具體如下。
1.3.1 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滿意度調查,包含環(huán)境舒適度、三腔管舒適度、疼痛感等多個方面,其信度系數為0.942,滿分10 分。8~10 分為非常滿意,5~7 分為滿意,3~4 分為不滿意,0~2 分為極度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2 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含咽瘺、惡心嘔吐、肺部感染及造瘺口感染。總發(fā)生率=(咽瘺+惡心嘔吐+肺部感染+造瘺口感染) 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轉換為正態(tài)分布后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臨床總滿意度的比較[n(%)]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的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d,±s)
表3 兩組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d,±s)
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32 32 14.23±3.62 9.68±3.16 5.356 0.000 16.46±2.31 13.06±2.15 6.095 0.000組別 例數 切口愈合時間 住院時間
喉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臨床全身性腫瘤的16%~40%,以鱗狀細胞癌為常見病癥,以癌腫部位分為三個不同類型,分別為聲門上型、聲門型及聲門下型,分期為Ⅰ~Ⅳ期。本病臨床以聲門區(qū)癌為常見,其生長速度緩慢,不易轉移,需依據患者早期的聲嘶病癥采取有效治療; 聲門上區(qū)癌生長速度較快,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臨床診斷大多為晚期;而聲門下癌病癥極少見[9-10]。早期治療與診斷是治療喉癌患者病癥的關鍵,臨床治療常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中醫(yī)中藥、免疫治療等多種綜合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措施。術后咽瘺是常見并發(fā)癥,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還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了經濟負擔,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有嚴重影響[11-12]。其病癥與患者的生活習慣、環(huán)境污染有密切關系,臨床大部分研究者認為咽瘺的發(fā)病原因主要與局部細菌感染、機體免疫力低下、抗菌藥物使用不當等因素有關,其主要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銅綠假單胞菌等。隨著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其吞咽、呼吸功能受到嚴重影響,而患者咽瘺主要是由于患者吻合口未愈合、局部皮下組織不斷積聚的唾液及分泌物等誘發(fā)局部感染形成瘺口,促使患者的唾液、分泌物經其他通道流出,影響患者病情治療,延長住院時間[13]。臨床數據顯示,合理地改善患者圍術期護理服務質量,可積極抑制患者術后咽瘺的發(fā)生率,給予患者三腔管治療能夠有效抑制患者咽瘺的發(fā)生率;而經負壓吸引可有效擴大患者局部微血管口徑,顯著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供血供氧狀態(tài);通過持續(xù)性沖洗處理,可有效排出患者唾液、分泌物,防止感染而發(fā)生咽瘺,加快傷口愈合時間,因此,負壓吸引是術后常用的改善措施[14-15]。本研究以我院自制的三腔管于患者術后縫合,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術后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三腔管(吸引管、沖水管、注氣管)治療,其中吸引管可及時吸引患者唾液及分泌物,注氣及沖水管能夠有效沖洗患者創(chuàng)口及管道,防止局部殘留分泌物或管道阻塞等問題,有效減少患者術后不良反應,降低臨床咽瘺發(fā)病率,減少患者不適,提高臨床滿意度,有效縮短患者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顯著改善患者病情。
綜上所述,在喉癌患者經全喉切除術治療時,采用三腔管置入可降低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縮短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促進患者及早出院,從而有效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生活質量,且三腔管置入可有效預防患者感染而并發(fā)咽瘺,提高臨床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