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莉
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含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義詞。Taylor(2001)指出,多義現(xiàn)象是指一個單一的語言形式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密切相關的意義聚合的語言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語義學只能解釋詞的具體語義,對其抽象語義無從解釋。新興的認知語言學認為所有的語義解釋都離不開人的經(jīng)驗以及認知,沒有獨立于認知以外的所謂 “意義”。人的認知是無限的,而人腦對詞語的承載卻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無限創(chuàng)造詞語去描述一個新的事物。根據(jù)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人趨向于擴展已有詞語的語義,衍生出更多新的語義,而隱喻與轉(zhuǎn)喻兩種作用機制就是語義延申的基本途徑。本文將以漢語形容詞 “淺” 為研究對象,在原型范疇理論的引導下研究 “淺” 的語義內(nèi)涵,并通過隱喻與轉(zhuǎn)喻兩種作用機制分析其拓展義的衍生途徑。同時探究一下多義詞的有效教學方法,以期有助于詞匯的教學。
“范疇” 在認知語言學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術語,是指人在認知上對于事物的歸類。一個事物及與它相類似的成員或者它所包含的事物可以歸為一個范疇。而這種主客觀相互作用后對事物分類的過程就是范疇化的過程(categorization)。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人類要想更好地認知世界,了解并且儲存自己的經(jīng)驗,就必須要對事物進行范疇化。范疇化的過程中又涉及原型的概念與理論。對原型的研究起始于柏林和凱(1969)對于顏色范疇的研究。該研究發(fā)現(xiàn)基本顏色范疇中某一種顏色最具代表性,成為焦點色,然后人們以該焦點色作為參照點來劃分其他顏色。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焦點現(xiàn)象。20世紀70 年代,心理學家羅施將這一現(xiàn)象運用到其他領域,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原型具有普遍意義,并將柏林和凱的“focus”換成了“prototype”。維特根斯坦通過對“game” 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了 “家族相似性原理”,就是同一范疇中各個成員之間總會存在共同的屬性,但是隨著成員的增加,共同的屬性越來越少,成員之間的共同屬性將會重疊。原型范疇理論是對經(jīng)典理論的一種批判,其核心內(nèi)容主要包括:(1)范疇不是通過充分和必要條件建立的 “完形” 概念;(2)范疇成員之間具有相重疊的屬性組合,形成家族相似性;(3)范疇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4) 范疇內(nèi)成員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之分( 王寅,2007)。[2]
傳統(tǒng)語義學認為隱喻與轉(zhuǎn)喻只是兩種簡單的修辭手法,起著美化語言的功能。而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它們是理解與表達抽象概念強有力的兩種手段,不僅僅是屬于語言的,更是屬于認知的、概念的。人腦不是無限容量的數(shù)據(jù)庫,無法源源不斷地吸收新詞,但它具有創(chuàng)造力,能夠通過運用已知事物去認知或表達新事物。這種能力是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結(jié)果,人們通過這樣就能認知世界,隱喻與轉(zhuǎn)喻就是這種發(fā)展的產(chǎn)物。隱喻就是將一種概念域投射到另一種概念域,涉及源域與目標域,這兩種域之間存在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里的聯(lián)想。轉(zhuǎn)喻涉及的是一種 “接近” 與 “凸顯” 的關系,是在同一個概念域中進行映射,一個凸顯的事物代替另一個事物,如部分與整體,容器與容物。[3]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4]“淺”(qian)的義項共有八條,列表如下:
“淺” 的義項來源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義項 例句①形 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小 屋子的進深淺②形 淺顯 這些讀物內(nèi)容淺,容易懂③形 淺薄 功夫淺④形 (感情)不深厚 交情淺⑤形 (顏色)淡 淺紅、淺綠⑥形 (時間)短 相處的時間還淺⑦形 (程度)輕,不嚴重 害人不淺⑧副 稍微 淺嘗輒止
“淺” 字是一個多音字,分別為 “qian” 和 “jian”。由于本文將只研究讀音為 “qian” 的情況,所以這里就不將 “jian” 的義項呈現(xiàn)出來。并且文章只分析形容詞義項的情況,因此義項⑧也不作為分析對象。
1.“淺” 的原型語義
根據(jù)《漢字源流字典》可得知,《說文·水部》中寫到 “淺,不深也。從水,戔聲”,也就是水不深的意思,這就成為 “淺” 的本義。且 “深” 是形聲字,跟水有關,常表示為“水面到水底的距離大”,后引申為“從上到下或從里到外的距離大”,并以此語義為原型義[1]。由此我們可以將 “淺” 的原型義定為 “從上到下或從里到外的距離小”。
2.“淺” 的拓展義的衍生機制分析
“淺” 字的拓展意義來源于隱喻與轉(zhuǎn)喻兩種認知機制,要么是通過隱喻的一個概念域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域得到,這兩種概念域具有相關性,在人腦中是可以將它們聯(lián)想起來的。要么就是通過轉(zhuǎn)喻將處在同一概念域中的事物進行映射得到,用凸顯的部分代替另外事物或是用容器與容物相互代替。下面將用BBC 語料庫中的例句來分析 “淺” 的意義衍生途徑。
例1. 感到他們個個穩(wěn)重、謙虛、樸實、誠懇,說起話來都有見地,學識不淺 。
這個例句是把學識看作一個容器,越接近容器底部,距離就越大,就越難接觸,學識就越深奧且復雜。而離容器口的距離越近就越容易接觸,越容易得到,學識也就更加淺顯。這就體現(xiàn)了家族相似性,將具體的空間域映射到抽象的知識域,有助于人們理解抽象概念。我們還經(jīng)常聽說這樣的例句,如 “這本書淺顯易懂,適合初學者”。
例2. 所以交淺不能言深,大家一見面兒只談天氣,就是這個道理。
“淺” 跟 “水” 有關,水作為一個容器,可以包含很多的容物。我們可以把我們整個身體看成是一個大的容器,身體里的各種臟器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個小小的容器。而心臟就是一個小的容器,它可以包含感情。深深扎根于最深處的感情則是濃厚的,密切的。離心臟最深遠處的感情就比較平淡不親密。運用容器容物的關系映射出 “淺” 的延伸義,這就是常見的轉(zhuǎn)喻認知機制。
例3 . 越往山上走,地面就越堅硬,草越稀疏,顏色也越淺 。
就視覺上來看,水越深光線就越難透進去,以至于底部昏暗看不清。越往下就越暗,越是靠近上面,光線就越易透過。以此為隱喻基點,將顏色淺這一含義與原型義進行聯(lián)系,這個認知過程就發(fā)生了一個概念域往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即通過空間域去理解顏色域,因此進行了認知上的延展,也就有了顏色淺的表達。
人們通過隱喻、轉(zhuǎn)喻或是兩種機制共同作用衍生出來許多的拓展義,在實現(xiàn)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情況下,豐富了人類的認知。多義詞就是圍繞原型義以鏈條式或者輻射狀呈現(xiàn),隱喻和轉(zhuǎn)喻是多義詞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師在教授多義詞的時候,要注意其他義項與原義之間的聯(lián)系,將知識以網(wǎng)絡狀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意識到各個義項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僅要幫助學生擴大知識的廣度,更要挖掘知識的深度。
1. 重視對原型義的講解
每一個范疇的成員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性,但是彼此之間又有各自與眾不同的特點。有時,人們根本不能明確地解釋為什么該成員屬于某一范疇。如果某一個意義最具典型特點,那么該語義最有可能成為中心義即原型義。假如這一典型特點表現(xiàn)得越不明顯,則表示離原型義越遠,不被人們認知的可能性越大。所有的其他含義都是在原型義的基礎上慢慢演變出來的,最后豐富成越來越龐大的網(wǎng)絡圖。因此教師應該緊抓“原型義” 這個點,首先教師自己要弄懂所教詞的原型義是什么,重視原型義在詞匯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對原型義的詳細講解,學生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
2. 重視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師在教授某詞的其他義項時,應該喚醒已學過的原型義,并引導學生了解新的義項與原型義之間的關聯(lián)。任何義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教師不能只講解課文中出現(xiàn)的某一種義項,這樣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并且也不利于長期記憶。教師應該以老帶新、溫故而知新,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猜測語義的能力。
3. 圖形與意義相結(jié)合
一詞多義的衍生過程中,有些涉及轉(zhuǎn)喻中容器與容物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采取繪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不論涉及的事物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也不管該事物是什么形狀,我們都可以畫一個可容的容器去代替,正如物理學中的質(zhì)點,不考慮事物的形狀、顏色等,統(tǒng)統(tǒng)用一個點表示。比如解釋 “這本書很淺,小孩子都看得懂”中的“淺”,我們可以畫容器代表“書”,里面的水就代表“知識”,離水面越近,我們越容易接近,離水面越遠就越難靠近,也就解釋了對于淺的知識,我們是容易獲取的。這樣的圖示法通俗易懂,且形象生動。
一詞有多層義項,彼此卻有著不同的地位,分別是中心義、次中心義與邊緣義。中心義由于具有最典型特征而最易被人認知,邊緣義與中心義之間的闕限很高,大腦的能量不足以通過,因此很難被人們知道。但是這些義項都是由原型義演變而來的,可以通過原型范疇理論以及轉(zhuǎn)喻與隱喻的認知機制去理解新的義項。在詞匯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很好地利用原型范疇理論,就能很好地解釋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詞匯,降低學習與記憶難度。